寺內中將連連點頭,忍不住說起了海軍的壞話,“海軍當下分走了大部分軍費,如果海軍能夠讓出1部分軍費就好了。”
不過這話說完,寺內自己都不信。而且寺內對于現任海軍大臣財部彪也是不怎么滿意的。他總覺得財部彪此人并非是1個支持大6政策的人。
當然,寺內的確沒看錯。在另1個時空,在昭和4年1929年7月2日濱口雄幸內閣海軍大臣就任1930年10月3日。11月18日在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中與若規禮次郎1起成為全權代表。使條約成立。遭到犬養毅和鳩山1郎們帶領的立憲政友會攻擊。
5月15日財部彪從倫敦回到東京的當天下午,海軍軍令部長加藤寬治就向財部彪提出辭職,并向財部彪出示了彈劾浜口內閣上奏書,要浜口和財部對“統帥權干犯事件”負責來達到廢棄倫敦條約的目的。
6月10日加藤趁向昭和天皇上奏的機會,向昭和天皇面呈了辭職書,在此之前的5日,末次也趁給天皇講課的機會,販賣了大日本帝國憲法的第11條和第12條,就是這個統帥權問題,官司就1直打到了昭和天皇那兒。
因為天皇沒作聲,所以后來在西園寺公望、岡田啟介的斡旋下,以財部彪也辭去海相為條件,眾議院,貴族院和樞密院還是通過了倫敦條約。這樣這個“統帥權干犯”就暫時沒人提了。
雖然這都是未來的事情,但是財部彪本人在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中的表現的確是因為他對于堅持大6政策的6軍十分不滿。極力想打壓6軍發言權。
倫敦海軍會議條約中,
第1條規定1931到1936年之間,英國、美國、日本皆放棄行使華盛頓海軍條約中替換主力艦的權力,法國和意大利仍可依華盛頓海軍條約進行主力艦替換。
第2條列出英國、美國、日本分別需廢棄的主力艦,以及可改裝成練習艦的主力艦。
第3條重新定義航空母艦。航空母艦為搭載飛機且供飛機由此起降的作戰艦艇,不再考慮其噸位。并規范主力艦不得安裝飛機降落甲板。
這次會議,實際上已經讓日本從另外1個途徑解放了建造航空母艦的限制。日本作為工業遠不如美國的國家,只能另辟蹊徑,發展優勢海軍。也是日本在之后十年內暫時成為世界第1航母母艦大國,以及航空母艦應用最先進的國家。
在這種時候,支持條約成立的財部彪當然要全力與6軍爭奪軍費。這也是財部彪1貫的立場。
當然,1922年的永田鐵山并不去考慮此事,日本已經到了最危險的邊緣。沒有了現在,就沒有未來。財部彪不是問題,軍費才是問題。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模式。謝謝,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