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繼續講述著工作進展,“陜西也不都是千溝萬壑,不過完整的平地早就分了,咱們兩千多干部到的地方都是很糟糕的地方。同志們帶著村里的65打出壩來,百姓很不以為然。”
所謂65,是在東北時期總結出來的經驗。指的是3個臨時村長3個民兵隊長,1共6個人。每個村5個民兵,就是65。這么安排的原因是村長和民兵隊長要不斷輪換接受培訓,為了保持管理的持續以及人力持續,要有這么1個數量。
最初的時候組織上也沒想那么多,現在就發現這么組織的話,能夠很快完成人力的集中。而這樣的人力調配明顯給陜西本地了更多的好處。在溝里修土堤壩,需要不少的人力。這65恰好了勉強能夠完成工作的人力,加上派下去的干部,1個村很容易就能集結起20多號壯勞力。
“去年春天雨季到來,各地老鄉都站在山梁上看著熱鬧。真的是特么真的是站在江邊看船翻。老鄉們議論紛紛,覺得那些堤壩1定會被山洪沖垮。結果堤壩挺住了,當年就淤出1片良田。老鄉剛開始都覺得這種生地沒法種,同志們借了牲口去種地,秋后的確豐收了,老鄉們才信了。”張瑜說完,就看向吳有平。
“生地陜西的土地真的有這么好”吳有平對此也很在意。按照中國的傳統,土地得耕種幾年才能變成熟地,糧食產量才會穩定。頭1年開出來的土地叫做生地,往往種不出什么東西來。
“我也沒想到那是真的。”張瑜感嘆道。不過此時張瑜想說的和這生地有關系,但是與生地本身無關。
。。
“總理,這些地開出來之后,第1年的糧食自然是被65給分了。陜西省政府的同志們討論過之后,想干兩件事。1件事是發動群眾修水利,另外1件事是想把開出來的地上的收成中拿出3成給開地的群眾。不過有同志說,這些風險讓政府承擔了。不知道總理怎么看”
這話說的就太過于含糊,吳有平只能追問道“你說的這3成是指開荒的3年不納稅么還是第1年就已經收稅了,除了收稅之后的3成”
張瑜趕緊解釋,“去年那些地都是咱們的同志開出來的,若是不納稅,完全不合適。但是之后開出來的地,就是老鄉們開出來的。而且老鄉們現在也有顧慮,只是覺得這些土地管用,但是不知道以后會咋樣。所以,我們想著直接從財政里面支出修建堤壩的錢,地淤出來之后,由專門種地的老鄉來耕種。年底的時候,看看收成再來收稅。”
吳有平聽了之后覺得張瑜這廝太狡猾,這就是變相的要預算。當然了,吳有平也知道自己肯定要同意這筆預算。從新的經濟思路角度看,這筆錢的確了就業機會,還提升了糧食產量。
所以吳有平不置可否,而是問了張瑜說出的另外1個問題,“你們準備今年就發動群眾修水利”
張瑜見吳有平神色認真,便坐直了身體,“陜西這地方非得下大力氣才能有改變,休養生息對這地方未必合適。”
1時間,會場里的氣氛就凝重起來。大家都不吭聲,都等著別人先開口。
909063232116919ht,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