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戰區司令鐘義府的記者招待會結束后,各國記者立刻開始寫稿,盡快發回他們所屬的報社。各個報社則根據自己面對的對象需求,刊發了不同的報道。
泰晤士報的讀者們想看到的是有深度的分析,所以泰晤士報上發表的是一篇與中緬傳統歷史關系有關的報道,報道中,英國記者寫道,在過去數千年中,中國建起了天朝朝貢體系。與殖民體系以經濟為紐帶,以及條約體系以共同敵人為紐帶不同,天朝朝貢體系的基礎是文明認知。
中國作為整個朝貢體系的核心,位于政治、文化的中心。屬國承認中國政府在文化、道義的領導性,與之對應的,則是這些國家在面對外部軍事入侵的時候,中國政府有著基于文化、道義而出兵相助的義務。
由于天朝朝貢制度并不基于經濟,屬國在經濟領域有著充分的獨立性
戰爭結束后,緬甸或許會復國。但這只是讓緬甸回到了近2000年歷史的常態。
專業知識評論滿足讀者對專業知識的評價,專業情緒煽動則滿足讀者們情緒需求。針對民粹主義的報紙,就宣稱中國正在嘗試奪回屬于自己的屬國。針對娛樂性的報紙,則是對各種花邊新聞,以及對不友好國家的嘲諷。
1926年3月12日,柏林大學208大教室內座無虛席。授課教授正是慕尼黑大學地理學、地質學和歷史學博士,慕尼黑大學地理學和軍事學教授,柏林大學客座教授,地緣政治大師,前德意志帝國巴伐利亞軍陸軍少將,卡爾豪斯霍費爾。
歐洲大戰結束后,卡爾豪斯霍費爾教授曾經受邀,前往東北的陸軍學院,東北大學等學校教授地緣政治學。隨著何銳的崛起,卡爾豪斯霍費爾教授更是聲名鵲起,被認為是歐洲最頂尖的地緣政治學大師。
中英戰爭爆發后,卡爾豪斯霍費爾教授更是在德國名校中巡回授課,每一堂課都極受歡迎。此時,學生,柏林大學的教師,以及對中英戰爭有興趣的德國官員都屏息凝神,聆聽豪斯霍費爾教授的課程。
塔讀
英國在中國的具體利益,益并非來自英國商人在中國正常經濟貿易活動,而是通過戰爭攫取的特權,以及特權帶來的超額利潤。一旦承認何銳政權,任何政府都無法向民眾交代,所以他們不能承認何銳政府。
但這并非是地緣政治威脅。地緣政治層面的威脅在于,英國作為東亞地區的主導者,可以通過各種聯盟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安全威脅。如果何銳不能打破英國在遠東的主導權,其他國家就會認為中國是一個不安全的國家,會放棄承認中國。中國則會被持續孤立。
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何銳政府為了解決面對的地緣政治困境,只能迫使英國政府與中國政府進行談判,從而解決當下中國面對的地緣政治困境。
這就是中英戰爭爆發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