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英國代表團抵達了西貢。看到舷窗外熱帶的棕櫚樹,以及蔚藍的天空,感受著撲面而來的潮濕空氣,代表團當中的丘吉爾忍不住冷哼了一聲。
其他英國代表團成員都知道丘吉爾此行是代表英國國內的強硬派,有些發言必須由丘吉爾來說。但其他代表團成員并沒有因為丘吉爾充滿了斗志而情緒高漲,相反,英國代表團成員們情緒并不高漲。
當英國不得不派出代表團的時候,一些事情已經被決定了。英國代表團的目的只是為了在盡可能的范圍內多爭取些利益,所謂盡可能也只是相對而已。甚至不需要英國情報機關的中國情報,僅僅看看歐洲報紙對中國現狀的描述就能了解到,中英戰爭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并不明顯。
中國不僅靠自己的力量支撐了戰爭,甚至還有余力在中國全面普及自行車這種在歐洲也不能算是便宜的商品。上海、杭州、蘇州、江寧、武漢三鎮、北平、天津、新的京城鄭州,歐洲記者大量前往的中國城市道路上到處都是各種樣式的自行車與人力三輪車。
在歐洲,自行車更多是交通工具。在中國,自行車則成了運輸工具,外形上自然非常符合運輸功能所需。加強的車體,寬大的后座。以及后輪的車軸外增加的能平放的托板,都可以為運輸輔助功能。
有這些附件幫助,不僅中國的三輪車能夠運輸小山般的貨物,自行車也一樣。那些中國騎者以令歐洲記者們瞠目結舌的平衡與操縱能力,用自行車馱著大包小包在城市的街道上以及農村通往城市的道路上行駛。以至于剛到中國的歐洲記者們誤以為中國在很早之前就開始大量使用自行車。年輕記者們的理由十分充分,如果中國人沒有長時間的積累,他們是如何會掌握這樣恐怖的騎車能力。
除了這些日常見到的事物,不少在經濟方面有見識的歐洲記者發現,中國政府不僅正在大量建設火電站,火電站使用了在歐美都算是非常先進的輪機發電。在中國的技術研發團隊中有不少德國工程師以及蘇聯工程師。在中國的大學里也不乏來自于歐洲的數學系教授。
中國的報紙上報道的是中國正在進行的區域經濟建設,經濟區內核心城市的工廠正在大量興建,公路、鐵路、航運正在中國大地上延展開來,勾勒出中國正在建設的交通網絡。
而中國民間資本,尤其是與英國打了幾十年交道的民間資本也在努力開設工廠。中國紡織業曾經在外國資本以及工廠沖擊下搖搖欲墜,僅僅因為在過去三年中得到了中國政府了保護,就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
站點:塔讀,歡迎下載
而紡織業這個最容易發展的輕工業與其他產業的發展相比,并沒有顯得格外突出。英國方面大概能夠確定,戰爭僅僅是增加了中國政府的財政負擔,中國國內的發展非常強勁。
反觀英國,戰爭讓英國不得不勞師遠征,25年的印度稅收是1100萬英鎊以上的赤字,26年的印度肯定也是赤字。至于27年,如果戰爭沒有結束的話,也會是赤字。
英國本土的經濟比印度這邊更糟,動員軍隊的花費早就超過上兩億英鎊,未來會如何,英國財政部都不愿意數字。
除此之外,意大利以及西班牙對英國的態度日漸強硬,蘇聯原本面對波蘭與羅馬尼亞等國呈現守勢,此時也已經有了些不同的變化。羅馬尼亞還好一點,波蘭對于蘇聯的任何風吹草動都非常警惕,波蘭政府已經正式向英國政府提出請求,要英國更多援助來強化波蘭的軍事力量,以應對蘇聯邊境的一些軍事調動。
現在英國啥都不缺,就是缺錢。在這個世界上,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英國上層并非因為害怕中國而選擇與中國和談,完全是因為中英戰爭正在毫無意義的消耗著英國寶貴的錢財。即便現在戰爭變成對峙,英國就得繼續往這個無底洞里繼續投入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