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有平看向顏惠慶,不太明白外交部長具體感嘆的是什么。而顏惠慶心中感慨,繼續說道“當年袁世凱真正失敗的原因不就是善后大借款補不上財政的窟窿,才不得不簽了二十一條么沒想到現在輪到日本向我們中國借錢了”
聽顏惠慶這番解釋,吳有平也很是感慨。高小、中學、大學,吳有平上的都是北洋開辦的學校,對北洋自有一份感情。所以吳有平才會投奔何銳這個根正苗紅的北洋人物。但二十一條讓吳有平對袁世凱徹底絕望。當時吳有平若有機會面見袁世凱,定然要當眾怒罵這個賣國賊。
即便后來在何銳這里接受了教育,明白了袁世凱簽署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是為了籌集資金統一中國,重建財政稅收體系,吳有平依舊不能原諒袁世凱。轉眼十二年過去,在完全沒有喪權辱國的情況下,吳有平與何銳以及一眾同志們建起了一個遠超袁世凱以及北洋老家伙們能夠想象的新中國。這個新中國擊敗日本,擊敗英國,反倒強化了吳有平對袁世凱等人的厭惡。
感慨中,吳有平突然就有了思路,“主席,日本能夠靠國內政治革命,同時恢復對外貿易的方式重建財政么”
何銳此時也恢復了平靜,率直的給了吳有平答案“如果日本的革命組織真能掌握政治經濟學的核心理念,我認為他們可以達成重建財政的目標。畢竟,經濟發展是一個比較性概念。日本現在的經濟太慘了,以政治體制革命推動的改變能夠很快看到結果。”
“經濟發展是比較出來的么”吳有平品味著這句話。因為這不是何銳第一次說這個話,而是很早就向同志們闡述過的話。越低,經濟發展的效果就越明顯。而越高,經濟發展帶來的變化就越不明顯。
本該是談論日本經濟變化的話題引發了吳有平對于國內經濟的感慨。當下中國經濟中最大的工作之一是大復原,國務院最初的想法是讓數百萬經過部隊錘煉教育過的退役官兵到各個地方去。這不僅能補充地方需要的人力,而且這數百萬退役官兵本就源自東北軍,東北人口中大多數是各地移民。就算去各個偏遠地區會引發抱怨,讓官兵們回故鄉,總是沒問題吧。
然而,走過全國各地,有著豐富見識的官兵們只想回東北,哪怕是回故鄉都會引發抱怨。用經濟發展是一個比較性概念的概念,還真的能解釋這個問題。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東北無疑是全國首屈一指的工業地區,連上海都沒辦法與之相比。
如果論天氣與自然環境,東北的確不如上海與江浙地區。但是工業地區有著完備的社會體系與基礎建設。雖然東北地區為了保證每年自來水管道不凍結,市政供水部門都要花費非常大的力氣,但好歹東北地區有自己的上下水系統。吳有平到過江浙地區,他親眼見過風景秀麗的蘇杭等地,居民會在同一條河里打水做飯以及沖刷馬桶。
不得不說,看到這些的吳有平真的被惡心到了。從此,對于工業地區與非工業地區的區別有了深入靈魂的理解。
“有平同志,別走神,你聽到方才的話了么”何銳的呼喚讓吳有平回過神來。
吳有平也不解釋,“請主席再說一下。”
何銳當即說道“現在的日本政府壓力很大,所以他們絕不可能在外交上對我們示弱,不然的話會被日本別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但是,我們也要明白日本的文化傳統,日本有著強烈的慕強心態,所以我們決不能以中國文化作為考慮的基礎。所謂君子之交,放在日本完全不合適。更會被誤解。”
吳有平聽到這話,一時搞不懂該怎么精準區分。何銳笑道“我這么想,你與央行的井同志談談,哪怕是說的比較直接也不怕。”
聽何銳這么說,吳有平沒忍住,直接笑出聲來。井同志來歷比較復雜,簡單地說,這位同志原本姓三井,是日本人。在何銳與三井家完成了合作協議后,操著一口古怪口音,精通漢字與銀行業務,但是漢語說的非常糟糕的井同志就以吳有平遠方親戚的身份加入了東北政府。找井同志了解日本文化,的確是非常好的想法。
“我知道了。”吳有平收起笑容后答道。
本書首發塔讀a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