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現在10歲的孩子們搞不懂歷史是真的發生了斷層,國內大部分年輕人也不是很清楚,他們只是因為幸運的出生在新中國,就天然擁有了和平、健康、溫飽,以及美好的未來。
這就是何銳這一帶領導者們創造出來的成果,連親自經歷過這些的中國人民現階段的政治水平都無法理解的偉大成果。
李潤石嘆道:“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如果人民依舊,就必然出現“”的結果。
吳有平重重點頭,他有著與李潤石同樣的感受。如果未來的中國年輕人無法理解這個成果,最終形成了刻舟求劍的思考模式。就會順理成章的認為,只要出現幾個優秀的人物,與外國打幾仗,就可以解決中國的所有問題。那可就糟糕了。
“李主席,主席有個想法,準備改國號,改國慶。以1924年10月1日為新中國成立的日子。我們只有在這些最基本的方面徹底與舊時代決裂,才能建立起人民史觀的法統。如果還是搞中華民國,就必然有人會努力把孫中山和袁世凱塑造為國父的理念。你怎么看?”
聽了吳有平的話,李潤石大喜。他知道這絕不會是吳有平的想法,必然是何銳的決定。
感受著仿佛掙脫枷鎖的暢快感,李潤石對何銳的隱忍生出了強烈的敬意。何銳之所以沒有在1924年這么做,必然造成國內的巨大分裂,浪費中國發展的時間。
何銳創造出來的戰略空窗期太短了,如果當時不能以最快速度完成統一,1926年的中國就不可能擁有和英國開戰的實力。如果不能擊敗英國,法國也不會接受與中國進行全面合作的建議。
“這件事必須主席來提出。”李潤石很快做出了判斷。
吳有平重重點頭,“既然你同意了,那就開始推進吧。”
李潤石原本的思考中,如何與舊時代一刀兩斷是最難的事情之一。一些舊時代的遺老遺少們為了獲得法統,與一部分資本家勾結在一起,在輿論界發動攻勢。李潤石對這種宣傳可是進行過很嚴厲的打擊。
其中著名的查封案中,上海的基督教時報就因為編寫了連載小說。小說采用了傳統帝王將相的那套模式,講述了這么一個故事。
何銳從10歲就是滿清選拔的臣子,得到了滿清、民國的重點栽培。慈禧、袁世凱、張錫鑾、段祺瑞等滿清大臣都非常器重何銳,全力扶持。何銳不負這些大人物的信賴,最終登上了權力頂峰,實現了大人物們的理想。
李潤石當即下令關停了一批報刊,對于這種類型的故事進行了嚴打。為此,李潤石一度被文人們私下稱為當世來俊臣,與吳有平那個“吳嵩”的綽號一起流行了一陣。
而何銳改國號,改國慶的法案一旦通過,新中國就得到完整的法理與法統。既然文明黨是一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黨,何銳就只是一個出生在滿清時代,生活在民國時代的革命家。他創立的新中國自始至終就是一個人民政權,所有舊時代都只是何銳斗爭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