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我請求提供給我500架噴氣式戰斗機。”海德里希給出了自己的條件。
希特勒本想拒絕,但是最終還是答應下來。因為希特勒是考慮要趁著中國登陸德國的時候進行反擊,而螺旋槳戰斗機面對噴氣式,簡直是送肉上門。所以德軍保留了800架左右的噴氣式戰斗機,在當下,倒是能夠提供給海德里希短暫使用。
此時的克里姆林宮里,蘇共中央委員們并不認為進攻德軍的行動能夠瞞得住。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蘇聯在停戰的時間里對蘇聯紅軍的作戰體系進行全面更新。
如果沒有從中國國內引進電子計算機的話,重編作戰體系大概還是與之前的軍事改革相同,在一地雞毛中搞的不明不白。有了工具后,大量計算都可以輕松完成,爭論可以用量化數字來體現與對比。
加上從全世界收集到的情報,以及蘇聯紅軍的親身感受。使得蘇聯紅軍總算是解決了從1920年代就開始困擾蘇聯紅軍的作戰體系問題。
有了體系后,那些只追求勝利的小把戲就沒有上桌討論的空間。以嚴肅的戰前偵查的角度看,蘇聯紅軍調動百萬大軍師不可能瞞過有著嚴肅軍事機構的德國。
既然瞞不住,蘇聯紅軍就將注意力都放在了如何盡可能打出蘇聯紅軍的能力與特色之上。
整個作戰計劃制定的水平很高,至少蘇共中央委員們沒有能力從中挑出毛病。雖然蘇德停戰很屈辱,但是蘇聯的確充分利用這次停戰完善了蘇聯紅軍的戰斗力。
這次突襲的基礎很簡單直白,即便蘇聯紅軍主動進攻德軍,德軍也不可能打出大反攻。所以蘇聯紅軍將部隊分為兩個主要進攻方向,一個在波蘭方向,一個在羅馬尼亞方向。
蘇共已經不考慮奪取整個東歐,但蘇聯也不可能無視眼前的有利局面卻什么都不做。這次計劃使用了之前的“大雷雨”計劃的一部分內容,蘇聯紅軍的戰爭目標是奪取整個波蘭以及羅馬尼亞。打進德國本土不在這個計劃之中。
如果戰役目標達成的話,蘇聯紅軍將頓兵德國邊境,然后與中國進行正式聯系,討論進攻德國的事宜。
畢竟從俄國時代,俄羅斯就是列強,不可能不懂歐洲外交模式。之所以采用先打再談的原因也很直白,蘇聯不想再丟人了。
很快,斯大林最終拍板,同意了作戰,朱可夫與崔可夫起身離開。兩人雖然是前后腳,但崔可夫還是故意拉開了一些距離。看著兩人的背影,斯大林覺得朱可夫這家伙過于爭功,已經大大得罪了紅軍內的將帥們。
想到自己不得不重用朱可夫,斯大林突然想起了何銳。何銳自己就是強大的軍事領袖,就完全沒這樣的煩惱。正因為何銳自己就能指揮全軍,何銳手下的五位元帥們反倒表現出驚人的忠誠。
心中無奈,斯大林又看向了莫洛托夫,“莫洛托夫同志,你準備好前去中國了么?”
莫洛托夫點點頭。他準備好了,只要蘇聯奪取波蘭與羅馬尼亞,他立刻就出發。之所以這么急,倒不是說莫洛托夫不想更矜持一些,而是從歐洲的外交模式來說,蘇聯紅軍這次進攻完全可以被中國視為有敵意。
在歐洲,有敵意就基本會被認為是準敵人。雙方軍隊一碰面,完全有可能大打出手。蘇聯雖然決不想屈居中國之下,也完全不想變成中國的原材料供應地以及工業品銷售地。但蘇聯更不想因為誤會而與中國開戰。
中蘇和平不僅對蘇聯有利,更對中國有利。
“我準備好接受何銳的指責了。總書記同志。”莫洛托夫答道。說完這句有點認慫的話,莫洛托夫補充了一句,“如果何銳的身體狀況能夠允許讓他見我的話。”.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