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紅軍并不畏懼與德軍作戰,在德軍本土遭到沉重打擊的當下,德軍只會越打越弱。
到了3月3日,蘇聯紅軍向前又推進了60公里。然后,德國噴氣式戰斗機突然大規模出現在戰區,并且在很短時間里面就壓制了蘇聯的米格15。
米格15中有一部分換了新發動機,大部分卻還沒換。這就導致了米格15的戰斗力不如德國一直在升級的噴氣式戰斗機。
曼施坦因此時眼睛里面有了血絲,數日的持續指揮下,曼施坦因必須對于各種情況進行細致的分析。不過曼施坦因相信莫德爾的評價,“敵軍統帥(蘇聯紅軍)在策劃戰役時展現了不俗的技巧,可進攻一旦受挫,就會失去理智,瘋狂并且徒勞的沖擊防線。敵軍統帥雖然有長進,但顯然不能抓住有利局面擴大戰果,俄國人迷信蠻力,在逆境中往往喪失邏輯思維能力,不會隨機應變。”
蘇聯紅軍的這次進攻也一樣,從戰線上看,蘇聯紅軍呈現一個很標準的箭頭進攻模式。前端窄,后方寬。這種模式下,部隊可以持續進攻。
但這是那種毛頭小子的看法。在曼施坦因這樣的戰術大師看來,局面則大不相同。不同的蘇聯紅軍部隊都遭受了不同的打擊,其導致了后方的蘇聯紅軍部隊的持續戰斗能力遭到了很大削弱。
曼施坦因準備了一個包圍圈,但曼施坦因在痛下殺手之前還讓蘇聯紅軍感覺自己正在有序推進。只是推進中與德軍進行了各種戰斗,負隅頑抗的德軍被不斷逼退。
莫德爾認為蘇聯紅軍的確有戰斗力,但是蘇聯紅軍對于軍事的理解還遠遠不足。蘇聯紅軍還只是在打仗,并沒有真正理解到戰爭本身的藝術。
曼施坦因認同莫德爾的判斷,不過此時曼施坦因卻忍不住走神了一下。他突然想到了即將擊敗德國的何銳。何銳是公認的軍事家,曼施坦因認真研究過何銳指揮的戰爭后也認同這個觀點。
不過曼施坦因能夠確認的是何銳是偉大的戰略家,在戰爭爆發前,何銳就已經決定了戰爭本身的勝負。而身為軍事家,即便知道戰略家已經是無可爭辯的最高級別的軍事家,但曼施坦因還是忍不住想知道何銳的戰術水平。
但何銳25歲就獨當一面,26歲就成為了東北政府的主席。自此之后,何銳并不負責戰術工作。中國軍隊的戰術勝利,則是別國還在試驗階段的全新裝備,在中國這邊已經全面普及了。所以在大家都處于摸不著頭腦的階段,中國的新裝備新戰術全面占優。
等到別國發現中國選了正確的裝備路線之時,已經習慣了優勢裝備的中國軍隊靠著新裝備以及基于新裝備的戰術能力一路平推過去,徹底擊敗敵人。
所以曼施坦因無法確定,何銳算不算最頂尖的戰術家。曼施坦因愿意相信何銳有著最頂級的戰術能力,否則何銳不可能搞出那么多先進的戰術裝備。但何銳自己的戰術能力,是真的缺乏事實戰例進行證明。
就如眼前的戰役中,曼施坦因認為蘇聯的戰役水平也就那樣了,但是面對何銳的話,曼施坦因不知道會面對何種結果。
但曼施坦因畢竟是名將,他很快就發現自己這精神狀態不太行,便選擇了休息。睡了兩個小時后,曼施坦因被勤務兵喚醒。他此時覺得精力充沛,再次看起了地圖。
果然,蘇聯紅軍作為先頭部隊的裝甲兵再次發動了進攻。而兩翼的步兵也嘗試擴大戰線,這就是蘇聯紅軍搞的“寬正面,大縱深”的新作戰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