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共中央委員看到了總參謀部的報告,一部分委員很自然的關注起朱可夫與其他將帥的沖突。在這些委員看來,性格囂張跋扈的朱可夫終于遭到同袍們的反擊。這有可能引發蘇聯紅軍中的不團結。
更關注事情本身的委員們對于全新的計算機竟然能夠用來對戰爭結果做出判斷感到訝異。這些委員們很快得到了專業的知識講述,發現自己的驚訝的確有點大驚小怪。
蘇聯是在引進中國的空軍作戰系統的時候才接觸到了中國的電子管計算機。就空軍作戰本身來說,空軍能夠派上天的飛機數量也就那么多,幾萬架就頂天了。
所以中國空軍這一代的空戰系統采用了窮舉法的方式,就是將所有參戰的戰斗機都給計算進去。同時利用各種索敵系統的能力,將對面敵人戰斗機數量也計算進入。通過已經做好的預設程序,提前得出各種發展下的空戰結果。
得到了中國空戰系統的計算分析能力,蘇聯空軍的指揮官就可以比較科學的下達作戰命令。這也是蘇聯空軍在面對德國噴氣式戰斗機的代差碾壓下依舊可以戰斗下去的原因。
這是屬于比較機密的內容,大概知道了這個系統的基礎原理后,關注這個領域的蘇共中央委員們才能理解朱可夫與其他蘇聯紅軍將帥們沖突的一個重大原因。
空軍作戰系統的計算量并不大,到現在為止,蘇德戰爭中也沒出現一個戰場上的萬機大戰。在蘇德戰爭步兵戰場上,雙方每天都在進行十幾萬乃至幾十萬軍人的戰斗。
且不說計算能力無法實現對幾十萬人的判斷,光是收集德軍的數量與規模,就已經不可能了。更不用說能夠實時得到戰斗者的情況。
所以陸軍也在搞陸戰系統,現階段就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將營團級作戰單位為基本計算單位,進行各種分析。另外一種則是以戰斗區域劃分,根據作戰區域變化進行計算。
這次蘇聯紅軍總參謀是數種計算方式都進行了計算,得出了現階段如果繼續進行攻擊,成功率只有42%的結論。
之所以崔可夫這些將帥主張后撤,是因為這次的計算標準是二元結果,只有勝利或者失敗。也就是說,戰爭系統繼續結果中,如果蘇聯紅軍繼續戰斗下去,58%的可能性是徹底失敗。
理解了問題所在,已經沒有中央委員敢參與到這樣的討論之中。既然朱可夫期待斯大林做出決定,蘇共中央委員們都等著斯大林做出最后的決定。
斯大林當然知道發生了什么,出現這樣的事情并沒有讓斯大林感到意外。斯大林甚至沒有從軍隊內部斗爭的角度看問題,因為朱可夫或者崔可夫的出發點并非是搞掉對方,而是希望打勝仗,不希望打敗仗。
現階段德軍的確衰弱了,再沒有1943年的后勤補給能力。也許蘇聯紅軍繼續推進的話,在波蘭的德軍就會因為后勤補給不足而無法維持戰線。最終讓蘇聯紅軍贏得這次戰役。
在戰爭完全明朗化之前,誰都無法做出判斷。
最終,斯大林做出了決定,支持朱可夫的決定。
這次爭論從爆發到有了結果,用了不到36小時的時間。在這36小時內,攻入波蘭的蘇聯紅軍依舊在奮勇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