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壓力都導致了李潤石的被動。現在的李潤石還處于一個“考驗期”,他自己的政治威望可以命令軍隊舍生忘死的完成最后的戰爭,從而徹底結束戰爭。但此時的政治威望卻不足夠讓李潤石去饒恕頑抗到底的敵人。
最終李潤石只能期待比利時人沒有傳說中的那么頑固,在遭受到了沉重打擊后,就會乖乖的投降。
很多年后,當李潤石回想起自己剛執政時候的決定之時,總會感嘆自己的“幼稚”。那時候的他發現,當時的自己還是年輕。對于世界的理解缺乏洞悉能力。如果他當時愿意花費巨大的代價,將進攻比利時的部隊換成中國陸軍,很多事情就會大不相同。
但是在1945年3月下旬的時候,李潤石除了與到中國的世界各國首腦們就未來世界秩序進行討論之外,還要就經濟發展做出決定。
就如李潤石本能的反對毀天歸湖一樣,李潤石對于耗資巨大的決定也有本能的反對。
每次想起此事,李潤石就會告誡自己。何銳看似在很多花錢的領域十分不節制,其原因很簡單。何銳很清楚,如果成本支出不夠的話,不管愿望的出發點有多好,都不會產生良好的結果。
建立新時代的代價之大,絕大多數身處其中的人都會下意識的認為代價是可控的。只要抱著良好的愿望,就可以用最低的代價完成目標。
只有那些會被誤認為是反人類反社會分子的家伙才能對代價有一個更接近事實的判斷。
軍事領域有一句話,只有真正智者與真正的愚者才能理解戰略為何物。真正的智者們是無奈的被迫承認,只有堅定的按照戰略方向走,才是符合規律的。真正愚者們根本沒想過除了這條戰略道路之外還有其他選擇。
那些真正的智者或者真正的愚者,他們所做的都一樣。那就是拋棄了所有自身情緒,完全無視了所謂的人性。只是堅定按照當時的客觀規律去執行符合當時客觀規律的計劃。
在何銳生前或者死后,批評何銳的人都很多。那些批評包括何銳奸詐、狡猾、冷酷無情。而這些批評者有意或者無意的都不會提及一件事,何銳是個很純粹的人。所謂的奸詐、狡猾、冷酷無情只是他純粹本質在不同環境下的表現而已。
如果毀滅了比利時就可以完成解放人類的事業,何銳就會去毀滅比利時。何銳不會愛同為人類的比利時人,也不會恨同為人類的比利時。
毀滅比利時人與比利時人無關,甚至與何銳的個人想法也毫無關系。.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