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堅定不移的走社會主義道路……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
在李潤石連任發言的第2天,各國外國分析家們將打印出來的李潤石連任發言中的重要內容標出來。
“……在社會管理上,應用全新的技術手段,提升管理系統能力……”
“……全力發展移動通訊產業……”
“……全力推動信息高速公路建設……”
“……必須將環境保護放到優先位置上……”
“……加大新能源產業投入,通過內部競爭與產業扶持政策,加速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與世界各國進行產業合作,通過產業規劃的方式,讓中國的發展成為世界發展的動力,與全世界分享中國的發展紅利……”
“……建立世界宇航合作中心,穩步發展,爭取完成1970年載人登月計劃……”
……
從1945年成為世界霸主開始,中國國家主席的發言就成為了決定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風向標。有能力析透分析徹發言內容,輔以對中國國家運營模式的深刻理解,就有很大機會找從中國發展中找到商業機會。
20年過去了,那些有實力的工業國針對中國政策的分析團隊大多經歷了至少3次迭代。第1次是1948年到1950年。隨著中國完成了關貿總協定,世界銀行,全球安全體系的構建,各國最初針對中國的分析團隊就被專門劃分出來,成立了獨立的分析部門。
第2次迭代發生在1958年到1960年。1958年,中國的個人電腦問世。搞情報工作的人員再也不用待在機房旁邊進行數據分析,個人電腦讓辦公從集中化開始轉向分散化。
此時的世界上,中國雖然是世界霸主,但是美國,蘇聯兩國的實力同樣不容小覷。兩國同樣擁有自己的計算機產業,以及遠超其他國家的網絡體系。
1960年,中國的民用網絡正式投入商業化運營,美國憑借著其技術實力快速跟進。不用出門就可以與各個機構和學者們交流,引發了分析團隊的全面改變。
1962年,中國主導的世界通訊委員會完成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通訊體系建設。自此,分析團隊們獲取信息的速度再次大大提升,導致了分析團隊的運營模式第3次迭代。
對于1965年李潤石發言的分析很快就有了第1階段分析結果。整體上看,李潤石的發言依舊立足中國國內發展。與世界合作的主要方向依舊在產業布局上。
此時的歐美各國中,吃到中國全球產業布局最大紅利的莫過于西德。西德與日本1樣,都全力將本國產業與中國產業規劃合作,從而爭取到了1部分產業劃分。
在1945年,到過西德的歐洲人感嘆,西德的廢墟也許要20年才能拆干凈。事實上,西德利用中國的空心水泥磚技術,將廢墟變成了全新建筑材料的來源。并且利用中國的歐洲復興計劃(歐洲稱其為程若凡計劃)提供的資金與技術,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建成了1個全新的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