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見到姚尚書,轉怒為喜
“姚老來了,又有什么喜事”
原來天子生性好玩,其出巡游玩,全部由禮部尚書姚新元安排。
姚尚書瞇眼瞧了身旁黃偉鴻一下,喜怒不形于色,向天子奏道
“前日,有官吏偶然發現無字天書,藏于泰山廟堂石碑之中,周圍紫氣東來,鸞鳳和鳴,是為祥瑞之兆。”
“臣以為,歷來堯舜明君均有泰山祭祖的佳話,陛下當可效仿之。”
天子聞言大喜道
“這么說,朕當真是天選之人,功德無量,可比堯舜”
姚尚書往地下再拜道
“陛下自登基以來,咨諏善道,察納雅言,以致天下政通人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已開盛世之治。”
“陛下可先選派得力大臣,前往泰山,修繕廟宇,再擇一良程吉日,前往拜祭,定能保江山永固,萬世流芳。”
地下姚尚書五體投地,好似攤開的一張肉餅,句句話說得天子心花怒放。
“如此,朕便準奏,此事由禮部全力操辦即可。”
一起跪著的黃偉鴻,請求出兵退敵,還未得到天子的明確答復,不由得繼續問道
“啟奏陛下,潼關戰事吃緊,出兵退敵一事,又該如何安排”
天子眉頭緊鎖,對煩心之事,頗感不滿,反問道。
“依愛卿之見呢”
黃偉鴻拜道在地
“微臣以為,京都大將費允年,曉暢軍事,足智多謀,可以率兵三萬,增援潼關,收復失地,指日可待。”
一旁的姚尚書聽聞黃偉鴻要派兵三萬增援潼關,如天子允諾,一定會動用國庫存銀與糧草,其虧空國庫之事,定當暴露,立即反唇相譏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匈奴才多少人馬,怎么就要朝廷出兵增援”
“老臣以為,陛下可以責令潼關守將限期退敵,違令者斬,則三軍用命,士卒爭先,可解潼關之困。”
黃偉鴻反駁道
“姚大人不知,匈奴軍隊連戰連捷,士氣正盛,潼關將卒,久疏戰陣,危如累卵,若不及時派兵增援,恐怕潼關難以堅守。”
“一旦匈奴大軍過了潼關,京城再無險要可守,江山社稷堪憂啊。”
姚尚書剛剛標榜了天子功德無量,聽黃偉鴻說社稷堪憂,臉色已變得極為難看。
“潼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當年鎮守潼關的將軍也是你黃尚書親自舉薦,怎么真到了用人之時,反倒中看不中用了”
“要知道,三萬人馬,不是小數,大軍一動,糧草先行,要白白消耗多少真金白銀”
天子見兩人各執一詞,爭執不下,更是心煩,將大袖一揮道
“兩位愛卿無需爭辯了,派大將費允年率軍馬三千,即日增援潼關,責令潼關守將奮勇殺敵,以三十日為限,收復失地。”
他將兩人意見做了個綜合,自以為高明無比,洋洋得意。
“朕有些累了,兩位若無他事,都退下吧。”
黃偉鴻見三萬人馬被天子降到了三千,仍欲爭辯,卻見天子已經拂袖走入了后堂。
他只好退出朝堂,遇到了還在門口等候的九把刀。
九把刀得知結果,氣得哇哇大叫。
“三千人增援潼關,如飛蛾撲火,豈非兒戲”
黃偉鴻也知事情重大,對九把刀說道
“圣意已決,我也沒有辦法。”
“最氣是那個禮部尚書,去泰山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樂此不疲,讓他籌備出兵糧草卻捶胸頓足,大事哭窮。”
“偏偏天子非常信任這個禮部尚書,真是小人得志。”
九把刀咬牙切齒地罵道
“那個老家伙,哪里上過戰場,不知道將士們浴血奮戰的艱苦,真是個昏官。”
黃偉鴻立即掩住九把刀之口,望了望四下無人,小聲說道
“要改變圣意,倒還有一個法子。”
九把刀一臉疑惑,不知黃偉鴻還有什么辦法
黃偉鴻輕聲道
“天子看上了沈夢,如果我們將沈夢送進宮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一定能肅清宵小,改變這個局面。”,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