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晚秋,寒風瑟瑟。
陸大將軍的二十萬大軍營寨,安在距潼關南門一里開外,過了三日,仍不見黃岐府總兵公孫屹讓出潼關,只把他氣得暴跳如雷。
“好個公孫屹,一點也不把我放在眼里,居然能把我的大軍晾在城外,三日有余。諸位將軍,對此有何高見”
中軍大帳之中,陸大將軍召集部將議事,第一句話便是對公孫屹的不滿。
他帳下有朝廷調撥的十二大勇將,為首一人,生得膀大腰圓,身長足有九尺,也是京都府尹大將,外號“巨靈將軍”,喚作江鎮海。
他聽出陸大將軍對黃岐府極為不滿,正想表現一番,便率先答話
“陸將軍,那個黃岐府總兵,今天修書說要修葺城樓府邸,明天修書來說要追捕逃兵欽犯,一直搪塞我軍,卻對迎接將軍入城接防之事,只字不提,實在是欺人太甚。我看他潼關南門,就是兩扇破門,末將以為,無需再等,今日我們直接大軍壓境,他若不開城迎接,那就強行攻城吧。”
“巨靈將軍”旁邊,還有一員老將,頭發已經花白,卻仍精神矍鑠,他是接到兵部虎符,從南方趕來會師的太湖總兵,綽號“泰山將軍”的謝文正。
謝文正與黃岐府總兵公孫屹尚有幾分交情,摸著花白的胡須,出言勸道
“潼關先前被匈奴大軍攻占,黃岐府重新奪回后,說不定城內真有不少瑣事需要應對。末將以為今日或可對其下達最后通牒,若他公孫屹再置若罔聞,我們使用武力攻占潼關,方才師出有名。”
陸大將軍坐下其余十員大將,意見也不統一。
一時間,你一言,我一句,議論紛紛,對是否武力奪取潼關,仍是未有定論。
陸大將軍原本在軍營中過慣了安逸的小日子,從未經歷過戰事,見屬下爭論不休,竟不知該如何定奪。
此時,他身后有兩人閃至案前,一個滿頭銀發,一個青衫道士。
銀發那人在陸大將軍耳邊輕聲說道
“大將軍,依屬下看來,黃岐府總兵,就是在拖延時間,再等下去,對我軍恐更加不利。”
青衫道士口中含著一片樹葉,他將樹葉拿出,點頭稱是。
“對啊,大將軍,區區黃岐府,哪能頂得住我們二十萬大軍的圍攻只要大將軍決定今日攻城,屬下愿做開路先鋒。”
說話兩人,一人是在牡丹塢背叛陳七的“銀爺”,一人是從清風觀逃離的寡水道長。
這兩人自牡丹塢被毀后,僥幸逃生,突然沒了去處,便狼狽為奸,一起投靠了軍營,仗著各有幾分本事,被陸大將軍收為心腹,此時也想搶個軍功,故極力主戰。
陸大將軍在收編這兩人時,見識過他們的本事,聽到他們都力主進攻,頗為心動。
門外一名將校,飛奔入帳。
“報。啟稟大將軍,今日潼關南門,已被黃岐府的軍隊用巨石封堵,再無人員出入。”
“什么他們居然把南門給堵上了公孫屹是真的烏龜吃秤砣,鐵了心的不讓我軍進駐了真是可恨。”
陸大將軍聽了來人稟報,一巴掌拍在案上,怒不可遏。
他終于下了決定,對帳下將士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