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敘年并非一無所知的孩子,她在歷史書上曾見過“易子而食”的記錄。
知道這是災荒之年的悲哀,是她螳臂擋車也無法阻止的事情。
但那些人艱難地活下來了,就應該被其他幸運的人歧視嗎?
她不認同寧姜的行為,甚至在之后的一天里都沒有與她搭過話。
“你為何要殺那對母子?”李敏卿不禁對又閉上眼睛的寧姜問道。
寧姜將有些滑落的絲帕拉上了些,擋住刺目的陽光,懶洋洋道:“因為他們吃了兩腳羊。”
“所有吃了兩腳羊的人你都殺?”
“……嗤,”寧姜輕輕笑了聲,知道李敏卿應是利用自己的優勢從葉敘年那套了話,“不是,我哪有那閑工夫。”
“所以是因為他們殺了人對嗎?”
“或許吧。”寧姜歪了歪頭,隨意地給了個回答,好似對別人的態度都十分無所謂。
她該怎么解釋,說能看出那些人手上沾沒沾血?
就算沾了血,那也有可能是自衛導致的不是?比如原主。
若簡單粗暴地以殺沒殺人作為斷案的標準,那這世上可太容易產生冤案了。
寧姜可不認為自己是斷案的名官,能管盡天下不平之事。
只不過那對母子太過古怪了。
雖然他們偽裝得很好,但那個小孩看徐秈的眼神不對。
那種渴望的眼神,若不仔細瞧,很容易被誤會成羨慕,但對于靈覺敏銳的寧姜而言,她看出來了,那是一種食物的需求。
而且一向渴望同伴的徐秈,在那種目光下,竟然也條件反射地想要躲在徐娘子的身后,試圖避開危險。
那個小孩,他把自己的同齡人看做食物,那就已經不能被稱為人了。
他已經成了野獸。
而促成這一切的會是誰?
答案只有一種,便是他的好母親。
他的母親可能沒有特意避開孩子進行這種殘忍的行為,甚至在向他灌輸這是一種的正常的舉動。
她絕對不僅僅是為了自衛殺人,很有可能也主動為了“食物”去狩獵,甚至還對“食物”進行了精挑細選。
什么樣的兩腳羊最好吃,自然是沒有經歷太多磨難、被家人保護得當的小孩。
自從察覺出那個小孩的不對勁,寧姜便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那位母親身上,試圖看出些破綻。
當葉父將食物送給那位婦人的時候,她終于露了馬腳。
受饑挨餓多日的她,本該十分渴望食物,眼神卻同樣瞟了一眼徐秈,還飛快地劃過一絲遺憾,與此同時,她接糧食的手是一個“取”的動作,而非更加慎重的“捧”。
看到這一幕,寧姜便當機立斷地選擇了相信自己的預感,將這一對母子都斬于砍骨刀下。
當給出“她吃了人肉”這個理由,雖說車隊里的人幾乎都不能理解,但還是沒有多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