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郡隸屬于荊州,處于荊州、揚州、豫州的交匯處,位置險要,戰略突出。自董卓造逆以來,群雄曾為爭奪江夏不知發生過多少戰事。
此地處于長江和漢江的交匯地帶,境內水網密布,又是平原地形,故而農業發達、物產豐富,乃是荊州最主要的三個郡之一。
昔日東吳曾數次與劉表爭奪江夏,可劉表麾下大將黃祖頗有勇略,十數年間力保江夏不失,直到孫權繼領江東之后才在建安十三年斬殺黃祖,攻占了江夏大部分地盤。
可是同年曹操舉大兵南下兵不血刃地收取荊州,阻擋了東吳逆流而上的勢頭,赤壁大戰之后,江夏被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分占。
后來劉備為取得南郡,就將手中的江夏地盤換于孫權,自此以后江夏郡被曹、孫兩家分割,兩家為全據江夏不斷在南北兩岸拉鋸,大小戰事不斷。
直到今年,曹魏和孫吳兩家仍是以漢水為界,北岸曹魏江夏郡領有石陽、平春、西陵等六縣,以石陽為郡治,而東吳江夏郡則領有沙羨、竟陵、云杜等九縣。
此時已是建興四年八月,經過兩個月的準備,孫權終于準備對曹魏動手了。
孫權兵分兩路,一路以左將軍諸葛瑾為主將領兵攻打襄陽,而他自己則親自統兵五萬進攻江夏。
現下曹魏的江夏太守依然是鎮守此間十數年的文聘,此人原是劉表麾下大將,劉琮降曹之后他也就跟著投降了曹操。
曹操見文聘才干出眾,于是任命他為江夏太守,從此之后他駐守江夏十多年,威恩并施,名震敵國,使東吳不敢輕易進犯。
可是如今孫權統五萬之眾前來,聲勢嚇人,情形危急,文聘麾下只有數千軍士,不敢主動出戰,只得堅守郡治石陽城,并遣使者往洛陽告急。
新帝曹叡得知孫權兵分兩路進犯的消息之后,趕緊大聚朝臣商議如何破敵。
雖然軍情緊急,但是曹叡面容仍然十分鎮靜,說話語氣也非常平和,見皇帝如此平靜不少慌亂的朝臣也漸漸放下心來。
皇帝雖然年少,但是面對強敵來犯卻如此鎮定自若,這等優異的表現群臣現在已漸漸變得不再震驚了。經過兩月的相處,曹魏群臣已慢慢相信自家這位皇帝確實是有明君之象的,全然不是新帝繼位之處那般懷疑。
曹叡作為曹丕在死前的最后一天才立下的太子,之前出現在曹魏眾臣面前的時間很少,雖說眾臣皆知他素有聰明睿智的美名,但是當皇帝是否合格卻還在兩說之間。
因此群臣提議讓侍中劉曄入宮去覲見曹叡,以便探一探這位新君的底。劉曄出來之后評價曹叡為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將曹叡與秦始皇漢武帝相提并論,僅僅在才具上比那兩位明君稍有不及罷了。
雖與秦始皇漢武帝兩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相比稍有不及,但是這已經是很高的評價了。劉曄素以看人甚準而聞名于世,眾臣聽他如此說,也就對新君的風采氣度慢慢放下心來。
不過臨戰表現才是檢驗一國之君成色如何的最佳考驗,在繼位兩月之后曹叡終于迎來了第一次大考,他也明白能否進一步樹立威信就看自己如何應對東吳的進犯了。
“眾卿家,吳賊大舉進犯,軍情緊急,諸位以為我大魏該如何應對?”曹叡沉聲問道。
中軍大將軍曹真出班奏道:“陛下,孫權親統大軍而來聲勢不可謂不大,察其兵分兩路,一路取襄陽,一路攻江夏,臣以為吳賊攻打襄陽只是以為呼應,江夏才是他們勢在必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