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家中的男丁必須世代從軍,不能轉事其他行業,并且籍內其他人也必須服從國家征戰的需要,某些時候也要承擔一定的作戰任務。
為了獲得穩定且更多的士家人口,魏廷還規定士籍內的男子和女子不可以與普通民戶通婚,只能在士家內部進行婚配。
發展到后來,曹魏還不顧禮儀人情強行指定婚配,如果分配到女子的士家男丁全部死亡,則家中女子會被指定改嫁到別的士籍家庭,以保證她們繼續生育人口。
士籍中的年輕男子則被稱為士息,這些人就是曹魏中軍的主要兵源,一般都會被征召至都城服役。至于剩下的老弱病殘除了負責地方的軍事任務之外,還要承擔開墾荒地、宿衛封國等一系列徭役。
士家的負擔如此繁重,自然會有不少逃跑之人。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曹魏還制定了士亡法,規定若有士家籍軍士逃亡,全家都要受到牽連,其父母、妻子、兒女甚至兄弟都會被處死。
當然,曹魏還沒有傻到一味地對士家之人進行殘酷的剝削,還是會給予一些甜頭以緩解尖銳矛盾的。
例如規定士家中人若有立下大功或別有長技者,可除士名,也就是從士家籍轉為普通的民戶。還有在某些時候因逃亡而被株連的家眷也不一定會被處死,可能會被罰為官奴婢留得一條性命。
不過,曹魏的錯役士家制度也并非是針對所有魏軍,而是主要針對兩類人。
一是曹操當年打敗袁紹、袁術、呂布等人后收降的士卒,二是部分外出征戰或鎮守邊地的中軍、外軍。魏廷對這兩類士卒,往往就會將他們的家眷遷徙到北方腹地居住。
這回張郃帶到隴右的五萬中軍大部分就是來源于士家兵籍,曹魏對逃兵的懲罰都如此嚴重,更遑論投降敵國了,所以諸葛亮想要將大部分俘虜給收降是極其困難的。
楊清對此事也沒有什么好法子,曹魏的錯役制度委實厲害,當年關羽水淹七軍俘獲于禁麾下三萬魏兵也是無法將他們收于己用,只好送回江陵關押起來。當然后來這三萬俘虜又落在孫權手里就是后話了。
“明之,汝向來機敏,可有法子收降這些俘虜?”諸葛亮見眾人都沉默不語,只好點起名來。
楊清苦笑道:“丞相,偽魏治軍陰險殘酷,那錯役之法著實難破,清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若是詢問如何處置這些俘虜,清昔日在南中時倒也有些心得。”
“罷了,汝就只說一說該如何安置這萬余魏兵吧。”見楊清都似乎束手無策,諸葛亮也不強求將俘虜收降了。
楊清道:“是。處置這些俘虜,首要之事就是要將士家兵籍和非士家兵籍區分開來。對于非士家兵籍的魏軍一然可以曉以大義收服他們加入漢軍,而對于屬于士家兵籍的魏軍可以分三類安置。
對于頑固不化、一心從賊者須打散編制,把他們安置在南中、汶山等偏僻之地從事挖礦開路之類的重活以懲附逆之罪,時間終身或二三十年不等。”
而對于那些只因害怕牽連家人而不敢歸降之人,則可把他們打散安置在漢中等益州郡縣進行屯田,時間五年至十年不等。
第三類則是針對第二類中那些是家中獨子的俘虜,可發放路費放他們回家,以顯我大漢仁厚待人之風。
如此處置,不知丞相以為如何?”
諸葛亮思忖半晌后,笑道:“善。這般處置幾乎已是最為妥當的辦法了,威公你們說呢?”
“丞相說的是啊,明之此法極其巧妙,可謂恩威并濟、行之有效。”楊儀說道。
胡濟也贊同道:“此法雖不能大收降卒,但能盡其力、用其才,畢竟我們不能一直養著這些魏兵啊。”
其他人也表示同意,于是諸葛亮就命馬謖依楊清之法行事,抓緊將上萬俘虜處置妥當。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