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武昌已經完全消退了暑氣,微風吹拂在人的身上不冷不熱,很是舒爽,孫權一個人走在前頭漫步在吳宮的后園之中,此地布滿奇花異草,香氣撲鼻,令人心曠神怡。
一眾內侍宮女遠遠地落在后面,輕手輕腳,不敢發出太大的響動。孫權游玩了半個時辰,走得有些累了,進到假山背后的涼亭,坐下歇息。宮女們連忙將茶水點心送上,殷勤伺候。
「太子和上大將軍還沒到么?」
侍立在左右的小黃門急忙回道:「稟陛下,還沒有。」
「那就再派人去催一催。」
「諾。」
隔了一會兒,太子孫登和上大將軍陸遜先后趕到,二人大禮參拜,孫權抬手賜座。
孫權抿了口茶,潤了潤嗓子,首先說道:「建業那邊的宮殿和各衙官署基本上都已修筑完畢,朕意在本月下旬開啟遷都,今天喚汝二人進宮是為了商議武昌這邊的留守安排。」
微微一頓,側頭看向左下首的孫登問道:「子高,汝以為朝廷遷都建業后武昌這邊應該如何安排?」
孫登是孫權的長子,今年剛滿二十歲,身姿挺拔,相貌英俊,為人謙和,處事得體,東吳朝野上下皆對他推崇有加。
孫權本人也對這個兒子非常滿意,年初稱帝后的第二天就旋即下詔立孫登為太子,可見孫登的儲君身份十分穩固,若無意外,他就是東吳無可爭議的下一任帝王。
自十八歲以后,孫權就開始讓孫登參與政事,兩年歷練下來,孫登對時政頗有些獨到的見解,此刻聽到父皇發問,心知這是對自己的考校,稍稍在腦海中整理了一下思路,朗聲答道:「父皇,兒臣以為遷都建業雖然主要是因為朝廷戰略和天下形勢變化的緣故,但武昌的地位亦是十分重要,必須挑選一位德高望重、能力過人的重臣鎮守。
當然朝廷各官署也應留下部分人員駐守武昌,確保國家對荊州和大江中上游的掌控。再則我大吳討伐曹魏從荊州出擊亦是一條極其重要的進軍路線,在武昌留下重臣和適當人員,也便于兵馬、糧草、軍資調度。
因此兒臣建議讓上大將軍掌武昌留事,留在這邊與建業遙相呼應,如此一來荊州民心可安,我朝整個防御部署也會更加牢固。」
自孫權從其兄長孫策手中接過江東基業后,為了適應天下形勢的變化,東吳的治所先后變遷了四次。
建安五年,孫策被刺客殺死,孫權接掌江東,治所設在吳縣。建安十三年,為了就近指揮赤壁之戰,孫權把治所遷至丹徒,號稱京口。
建安十六年,為了抵御曹操從合肥、巢湖一線攻來,孫權又把治所遷到了更靠北的秣陵,當然這里面也有傳言金陵有天子氣的緣故。東吳治所遷至秣陵后,孫權下令修筑石頭城,并改秣陵為建業。
章武元年,劉備稱帝,為報關羽被殺、荊州被奪之仇,御駕親征東吳。為了抵御漢軍和加強對新附領土荊州的掌控,孫權又把治所從建業遷到了武昌。
今年年初,漢吳兩國訂立盟約平分天下,東吳西線壓力頓時大減,孫權遂決定把都城從武昌遷回建業。
當然除了外部形勢變化的影響,孫權遷都建業還有更為深層次的內部原因。
首先,東吳朝中最大的勢力當屬江東士族,以吳郡四大姓陸顧朱張、錢塘全氏、陽羨周氏、吳興沈氏為代表,其中陸姓在朝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陸遜,顧氏的代表人物是丞相顧雍,朱氏的代表人物則有朱桓、朱據、朱異。
錢塘全氏的代表人物是衛將軍全琮,陽羨周氏的代表人物則是石亭大捷的第一功臣周魴,吳郡張氏的代表人物張溫雖說現在受到貶謫,但家族勢力仍不可小覷。
這些名門望族、朝廷重臣的根基都在
江東那邊,之前為了掌控荊州以及防范季漢的進攻,短時間來到武昌這邊還勉強可以接受,但眼下季漢和東吳的矛盾已經得到緩解,他們自是不愿再長時間地遠離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