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些人,林如海心知肚明,明康帝是想給揚州來一次徹底的大換血了,畢竟揚州本地的官員多與鹽運之事有牽連,又多屬泰康帝一脈,這一次揚州出了這么大的一件事兒,明康帝出手更是名正言順了。
不過這些事情他也沒什么心思去管了,這次出手就已經讓他自絕揚州官場,后來事還是交給后來人吧
京郊大營那幾個領頭的將領,大都是勛貴集團的后人,見到林如海之后,大都是不咸不澹,他們是太康帝的簇擁,與明康帝尿不到一個壺里,自然對他這個明康帝的心腹也沒多少好印象了,對此,林如海也不在意,各為其主罷了。
至于三司之人,大都是文臣一脈,可以說是明康帝鐵桿了,林如海不僅是科舉出身,又是明康帝的股肱之臣,他們自然親近,與那幫京郊大營的將領們相比,當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很快這些人就根據林如海的證據,理順了此桉,查察揚州各級官員,光下獄者就占了揚州官場的十之五六,牽扯出的大小官員竟有數百人之多,此事一經傳回朝堂,又引得朝堂動蕩不已。
明康帝更是大怒,現在大康最缺的是什么,是錢,各地的暴動,天災人禍,都需要海量的銀子去填。
一來鎮壓這些叛亂,就需出兵打仗,只要是打仗,自然就要用錢,自古以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隊出動,那可不是幾千兩幾萬兩就能了事兒的。
二來安撫災民,這也是一個恐怖的數字,就算是數百萬兩也撐不了幾個月。
可以這么說,明康帝現在都恨不得將一兩銀子掰成兩半,當二兩銀子使,但是揚州倒好,官商勾結,倒賣食鹽,中飽私囊,光是那些鹽商就聚斂了數千萬兩的銀子,他都恨不得直接誅了他們的九族。
到最后經過三司的抄家,揚州大小官員貪墨的財產甚至達到了驚人的兩千五百萬兩白銀,差點沒驚掉了他們的下巴。
加上揚州六大鹽商抄家所獲,總計六千萬兩白銀,當時就連三司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也都紅了眼,不過好在都沒敢跨出那條線,這件事兒明康帝親自關注,容不得他們偷奸耍滑,如此這般又忙了近一個月,才將揚州的首尾處理地差不多,隨后一行人在大軍的護送下返回京城。
另一側,賈琙沿運河北上,在離京城不遠的地方,下了船,取旱路再行向北,一路之上碰到的事情可謂是五花八門,綠林中人見一個年輕的公子哥一個人出行,打主意的自然不少,不過最后大都是被賈琙宰了喂了河里的王八。
在那之后,賈琙又搭上了一個商隊,出了二十兩銀子,算是搭了個順風車,一路上也算安穩。
直到這一天,他們途徑燕山附近時,碰到了一伙強梁。
商隊總計有七八十人,有他們雇傭的鏢師,還有自家原本的扈從。
鏢師們來自保定府威遠鏢局,都粗通拳腳,個個人高馬大,尋常就是五六人也近不得身,這群鏢師大約有十人。
另一伙則是商隊本來的扈從,他們有四五十個,雖不如那些鏢師利索,但也是一個頂兩的好手。
為首的是一個姓王的老頭,老頭名王善文,是江浙人士,善言談,有經商頭腦,偶然一個機會發現物品南北兩地之間存在巨大差價后,便尋了幾個合伙之人,開始了這走南闖北的買賣。
這么多年下來,財富越積累越多,手下的人也越發的多了,到現在成了一個商隊,先前賈琙在和他的聊天中,也聽說了不少的情報,老頭說最近幾年的生意是越來越不好做了,十年之前,各地遠本沒有這些強梁,只是這幾年不知怎么回事,幾乎每個省份不碰上一兩伙就不算是正常的。
對此,賈琙倒是若有所思,若是大康真的代替了大明,或許這些事情就不足為怪了。
大明后有一段時間是小冰河期,天氣驟冷,作物減產絕產,那些平頭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會尋找出路,強梁怕也是不得已的選擇了。
“此山是我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