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上奏,無本退朝。”
小太監站在養心殿扯著嗓子喊了一句,隨后退回原處。
賈琙登基之后,早朝的時間被他延后了一個時辰,當然,既然延后了時間,要想處理相同的政務,那自然也更加講究效率了。
所以吹噓之詞,粉飾太平的奏折,賈琙連看都不看,并且在早朝上接連處理了幾個溜須拍馬之輩,朝廷的氛圍為之一肅。
“啟奏皇上,微臣有本啟奏!”
工部尚書從隊伍中走了出來,手里托著一本奏折,太監看了賈琙一眼,見他沒有出聲,邁著小碎步走下臺階,將對方手里的奏折取過來,然后呈給賈琙。
這過程之中,大堂上沒有任何動靜,內閣的幾位大臣也是一樣。
明康帝在位時,一般都是先呈上奏折,然后皇帝一邊看一邊聽,以此來提高效率,但奏折之中多有褒美之詞,十句話之中至少也有五句廢話,大臣的匯報也是如此,是故就算如此,朝堂上的處理政務的效率也不高。
自然,大部分奏折一般都是先送內閣,經過內閣后才會送到皇帝手里,但有時候也有例外,那些比較急的,也會通過朝會直接送到皇帝的手里,就像今日的這道奏折,便是如此情況。
賈琙上位之后,刨去了很多沒有意義的程序,他有意整頓吏治,便想出了這個法子。
奏折上的敘述非常直白,幾乎沒有一句廢話,均是問題以及發現的過程,最后還帶上了處理的一些參考。
賈琙一目十行,看完奏折,沉思片刻后,開口說道:“剛才平大人上書,言及今年過冬一事,大康這段時間一直戰火不斷,又值寒流侵擾,地里顆粒無收,百姓聚眾上山,呼嘯山林,耕田多荒廢,朕派龍騎軍平定匪患,效果顯著,江南、兩廣地區已經基本平定,但后續過冬卻也成了當務之急。”
“若是無法盡快安置好這些百姓,這個冬天可能會死人,死很多的人。”
“諸卿可有良策?”
聽到此話,眾朝臣大部分裝起了鵪鶉,這個問題著實有些棘手,在場的大部份人又都是按部就班處理政務,要問解決措施,他們還真不一定能拿出一個行之有效的措施。
再加上賈琙上位后,對于默守陳規的極為厭惡,那些不分事實,套用先前的那一套,絕對會被賈琙噴的狗血淋頭。
“林相,可有良策?”
滿朝文武皆寂,賈琙看向了一旁的林如海。
眾人聽到這話,都暗搓起來牙花子,紛紛開始在心里咒罵起了工部尚書,什么時候不好,偏偏在早朝上這種奏折,這不是給自己找事嗎?自然,這也是他們最害怕的事情,要是一件事兒無人應答,那賈琙就會抽點群臣,要是能說對一兩點,那自然無事,但若是一問三不知,那就得小心了。
對于那些尸位素餐之輩,這位新帝的手段可是非常嚴厲的,他們也曾在暗地里猜測,賈琙是想培養新人,畢竟在場的大部分人都是舊朝的老臣,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新帝繼位,他們自然也得挪一挪,給新人騰地方。
“啟奏皇上,如今戰事初定,民生凋敝,要想盡快恢復,需從長計議,就當下最緊急之事,朝廷需出力,各部協調,賑濟災民,恢復生產,可以工代賑。”
“另,由皇上出海所尋玉米、紅薯等高產作物,也已收獲,產量驚人,只要能度過此次寒冬,未來必定是一片坦途。”
林如海的答案不算多么完美,但其中實操性極強,特別是以工代賑,若是安排得當,不僅能快速穩定民生,也能安定民心。
“王相,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