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斐潛做得好,那么一切就進入華夏帝國的正循環!
科技確保戰爭的勝利,軍隊穩固占領的區域,獲取更多資源,再次提升科技,增長人口,資源開始短缺,再次擴張……
華夏地大物博?
都是屁話!
華夏什么都缺!
確實,華夏擁有東亞最廣闊的農耕平原,以及豐富的水系和多樣化的物產等,這確實是『地大物博』的物質基礎。
但是!
真正束縛民眾的從來不是土地本身,而是資源分配不公與流動機會的缺失!
但凡是以『地大物博』來掩蓋底層民眾百姓生產生活資料短缺事實的,都是非蠢即壞!
就像是米帝用平均收入掩蓋貧富差距一樣。
這種抑制民眾需求,將經濟資源控制權收歸中央,切斷民間通過貿易獲取資源的渠道,強化土地依賴的手段,是儒家從『安土重遷』思想當中,從『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之中一步步的被改造為民眾百姓身上的枷鎖!
早期孔子希望『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但是很顯然,不管是國君,還是大夫,亦或是士,都希望死的不是自己……
所以到了后來,社稷完蛋了,國君依舊可以樂不思蜀。大夫改換門庭,也就是換一個地方撅屁股的事情。至于士族,更是以經書傳家為重任,家族才是第一位的……
華夏的封建王朝賦稅,重度依賴小農經濟,但過度壓榨,無疑會導致農民起義。因此需要平衡,既宣揚『資源充足』以穩定民心,又通過戶籍里甲制度將民眾百姓固定在土地上。再加上信息的控制,選擇性的宣傳,知識上的壟斷……
比如大辮子朝就在律例中規定,私藏輿圖者斬!
而且這會導致華夏民眾在千年的官方表面『地大物博』,實際生活『貧窮困頓』的矛盾之下,產生出許多荒謬的行為。
比如一方面不分辨『客人』的好壞,一味的強調招待『客人』要慷慨大氣,傾家蕩產打腫臉也要充胖子;另一方面又是強化對內的饑餓集體記憶,催生出了節儉倫理道德綁架,對于底層浪費指指點點,對于高層奢靡視而不見……
同時,對于資源的焦慮,華夏百姓民眾也在這種理論之下,更多的是選擇內卷路線,不斷擠壓同類的生活生存環境,而不是對外擴張!
因為華夏是『天朝上國』,華夏是『地大物博』,而四周都是『蠻夷』,都是『貧瘠』!
所以能怎么辦?
只能內卷了啊!
內卷,養蠱,土地兼并導致流民增加,推動鎮壓成本上升,王朝不能對外獲取資源,只能對內再加賦,然后導致新一輪兼并……
王朝更替周期的本質,其實就是貧富差距極度不均衡,資源分配系統徹底的崩潰!
而如今,火炮轟碎的不僅是城墻上的磚石,斐潛也想要用其來轟碎在華夏民眾百姓上纏繞了千年的枷鎖!
如何用,怎么用,如何將這跨時代的武器,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而不是一窩蜂捧上去,然后發現了什么問題,又是一桿子打死……
這才是斐潛下一步進攻鞏縣的關鍵所在。
斐潛看了看對于火炮運用還有些不甚通透的帳內眾將,尤其是張遼,最終便是沉聲說道:『明日卯時點兵,進攻鞏縣!諸位軍校列陣參詳,各自總結火炮之用!戰后研論,以成文章!』
張遼許褚等人相互看看,齊齊拱手而應,『謹遵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