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聯美已經到了茍延殘喘的地步,值錢的東西除了它八大公司的招牌之外,就剩007系列和洛奇系列這兩個i了。
這兩個i的生命力巨長,史泰龍的洛奇系列出了五部,后來又衍生出了奎迪系列。
007系列就更離譜了,截止楊葉穿越之前,跨越60年,一共出了25部,換了6位邦德,累計票房突破80億美金。
至于聯美公司成立之初,卓別林、瑪麗碧克馥等遠古大神的i,都是些默片,年代久遠,已經沒有什么卵用了。
而且,“電影之王”格里菲斯最牛逼的兩部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的版權并不在聯美公司,因為那是他創建聯美公司之前拍攝的。
格里菲斯在聯美拍的那部凋零的花朵倒是可以拿出來翻拍一下,作為楊葉入主聯美之后的創業作,搞搞噱頭。
因為這電影講的是一個中國青年和一個西方少女的愛情故事。
這電影里有一個笑的鏡頭,被包括唐伯虎點秋香、小丑在內的許多經典電影致敬過
收購聯美并不難,它債務纏身,正愁沒人接盤。
就算楊葉今年不收購,明年它也會被米高梅吞并。
楊葉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掌控這家公司
好萊塢是猶太人的天下,而猶太佬最擅長的事情就是掌控新聞媒體,利用輿論搬弄是非。
如果楊葉是個白人還好說一點,畢竟香港現在屬于帶英,美國人沒那么敏感。
但他卻是個華人,這就難搞了
猶太佬的新聞媒體一頓煽風點火,就可以利用輿論,能讓他灰頭土臉。
十年后,索尼收購好萊塢巨頭哥倫比亞,遭遇了什么
當時哥倫比亞每股股價是12美元,索尼出價27美元,超級加倍
收購完成之后,新聞周刊將哥倫比亞的女神標志穿上和服,在頭版標題上寫道“日本人入侵好萊塢”
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美國人怒了,將其視為領土入侵。
隨后,美國佬變著法兒的提起各種莫須有的訴訟。
那么,索尼怎么應對的呢
只要你來告,老子就賠錢,一年賠出27億美元,賠到美國佬找不到借口來告,就問你服不服
為了平息美國人敵對的情緒,索尼還專門做出保證電影公司將完全作為一個美國公司來運作。
這說法在當時的含義就是讓被聘請的美國人享有充分的自主權負責經營管理。
由此,管理團隊拿著美國公司的薪金,卻從來沒有按著美國公司的績效考核制度來行事。
索尼美國管理團隊巧妙地利用了來自媒體的威懾,使索尼吃盡了苦頭。
當然,索尼收購哥倫比亞是在日本人揮舞著支票在美國買買買的時代大背景下干的爛事,必定會被瘋狂針對,楊葉現在買聯美倒不至于此。
而且,聯美空有八大之名,實際規模跟哥倫比亞那種真大佬比起來就是個屁。
據美國電影協會aa的數據,1980年,北美總票房為2749億美元,而聯美的市場份額不到2,全年的營收只有幾千萬美元。
扣除各項開支,還利息都不夠,年年虧損。
縱然如此,楊葉想以華人的身份入主聯美公司,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就算他強行這么干,事后也會被那些猶太佬煽動新聞媒體,瘋狂針對,最后黯然退場。
要知道,美國的新聞媒體可都是掌握在猶太佬手里的。
楊葉又沒有索尼那么財大氣粗,直接用錢把那幫孫子砸服。
除非楊葉只做一個小股東。
但是,處心積慮,帶著懷特和謝伊賺了這么大一筆錢,費了老鼻子勁,收購了聯美公司,最后當個小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