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除了楊葉拍的大多是打戲,比較費時,他又遵守八小時工作制之外。
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的電影大部分時候都是實景拍攝,大量采用自然光。
當一部電影的色調定好之后,為了整體的統一性,適合拍攝的時間其實特別少。
比如一部電影定的陰天比較多的話,那么有一點點陽光,有個影子,就無法拍攝。然后雨天,有一點點雨絲,也沒有辦法拍攝。
而且這個年代交通也很不方便,為了去某個山頭取景拍攝,大家需要帶著各種笨重的器材,人工徒步到達。
爬上去之后,實際適合拍攝的時間,可能也就一兩個小時,拍不完或者錯過了時辰,就只能在山上過夜,否則就要第二天重新爬上來。
萬一第二天下雨呢這年頭的天氣預報又沒有后世那么精準
臺中,雪山坑溪流,霧社起義劇組開始拍攝莫那魯道的出場戲。
出草,獵頭
出草是臺灣原住民的一個殘忍習俗,男子長到十五歲,就要走出部落,割下一個非本部落男子的頭顱,以此來完成自己的成年禮,證明自己是一個真正的男人。
獵頭影響到男子在部落中的地位,沒有完成獵頭的男子不能紋面,不算男人,也不會有女人會跟他結婚。
最重要的是,臺灣原住民相信獵過頭的男子,死后才能通過彩虹橋,進入祖靈之地。
因此,部落都會有擺放出草所得頭顱的置首架,割到頭之后,就擺在家里,希望獲得祖靈的庇蔭。
電影中的莫那魯道,就是諸部落中的割草之王,十五歲開始獵頭,職業生涯割下了兩麻袋的頭顱。
看到楊葉的劇本之后,中影那邊的人建議刪除開頭這段出草的劇情,被楊葉拒絕。
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的牛逼之處,就在于它不是在講一個光鮮亮麗的英雄的故事。
它講的就是不屈的反抗,就算我是野蠻的,我是殘忍的,這也不是你奴役我的理由
其實如果不帶立場來看的話,賽德克人的習俗的確太過殘忍,野蠻。
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牛逼就牛逼在它沒有否認日本人的文明,也沒有否認日本人的偽善。沒有否認原住民的不屈,也沒有否認原住民的野蠻。
它并沒有因為這部電影講的是原住民抗日的故事,就一味地將原住民塑造得偉光正,將日本人塑造成大傻叉。
這樣就拍成抗日神劇了,惡心誰呢
賽德克人都是獵人,常年在陽光下奔跑,皮膚比較黑,所以參演的演員的皮膚全都被涂成咖啡色。
尤其是楊葉,第一場出草的戲,他全身上下,就兩片布掛在腰間,遮住隱私部位。連屁股都露在外面,所以要全身涂裝。
張叔平親自給楊葉化妝,弄好之后,他就變成一個光著膀子,準備出草的賽德克少年了。
他的腰間掛著一柄刀,身上背著一只皮口袋,這就是他的工具。刀用來割草,口袋用來裝頭。
現在是一月,山間的溫度才十多度,楊葉化好妝,穿著這身裝備從帳篷里一出來,被冷風一吹,頓時一陣哆嗦。
徐風見狀,連忙拿出一條大衣,體貼地給楊葉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