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東電影執行人員協會、吳驚演員協會、姜文導演協會、顧長衛攝影師協會、嚴歌苓編劇協會規模多達百人。
插句題外話華人評委中,有人從不投票,比如陳凱哥。有人年年坐飛機去投票,比如鄔君梅。
這時候就不太好公關了,因為會員太多,過于分散,又各有傾向性,導致公關成本直線上升,不劃算了。
當然,想要公關還是可以公關的,任何獎項都有自己的黑幕和傾向性,這個是無法杜絕的。
在奧斯卡的評選機制下,特別好的電影仍然可以服眾,能夠拿到獎項。
但是在競爭膠著,影片質量相差不大的時候,公關的作用就會顯現出來。
但是相對于歐洲三大獎,比如戛納電影節的九人小團體,得獎全靠該屆評委的口味而言,還是要有說服力得多。
至于國內的金雞獎,辣雞程度前文已經說過了,不再贅述。
本時空的金像獎從誕生之初,就采用了后世奧斯卡那種大評審團的模式。
由香港電臺臺長張敏怡牽頭,電影雙周刊的舒琪、陳柏生協助,和各大電影公司頻繁地開會溝通,在香港電影的從業人員之中,推選了108人組成最初的評審團。
這108人涵蓋電影制片人、導演、演員、攝影師、剪輯師、武行、音樂人各種門類。
為什么是108人討個彩頭罷了。
反正評審團人數并不是固定的,以后每年都會增加,一旦成為評委,就是終身制,永久擁有投票權。
增加的方式主要是每年入圍金像獎的電影從業人員,自動成為金像獎評委。
除此之外,通過評委的推薦,也可以邀請一些專業人士加入評審團。
1981年3月3日,太平戲院門前星光熠熠。
經過長達一年的協商,準備,金像獎獲得了香港各大電影公司的鼎力支持。
所有入圍的電影從業者悉數參與,無人缺席,陳龍也從美國趕了回來。
比起原時空那寒酸樣,牛逼了百倍不止。
本時空的金像獎也不像原時空那樣封閉,只評選香港本土電影。
這一次,將臺灣電影也納入了進來,但凡1980年在香港上映過,達到了評選標準的臺灣電影,都可以參選。
其實舒琪等人最開始并不希望臺灣電影加入進來,認為香港的金像獎就應該只評香港電影。
楊葉知道后,反問“既然金馬獎可以選香港電影,為什么金像獎不能選臺灣電影不能光占別人的便宜,自己一點不付出吧”
楊葉直接表示“香港電影的主要市場在海外,為了維持影響力,就應該把海外的華語電影納入進來,不僅僅是臺灣電影,大陸、新馬等地的電影,均可參選。這樣才能夠體現出香港這座國際都市的包容并蓄。”
舒琪問道“那這還是香港金像獎嗎”
“是不是香港金像獎,你說了不算。金像獎既然為香港電影公司拍的電影頒獎,那就應該維護電影公司的利益。”
“可是,只給香港電影頒獎,不正是為了維護香港電影公司的利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