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葉拍的片子,只能他自己主導剪片,別人來不好使。
在膠片時代,剪片非常麻煩,因為拍了底片只印一張照片出來,剪壞了就沒了。
不像后來電腦剪片,這個版本不好就重新剪,挪一格,長一點,短一點,都十分方便。
剪片時代,剪片要把膠片放在機器上,一張一張的選擇。
要用的就抽出來,掛起來,就好像砌墻那樣,把所有要的膠片一片一片放在架子上。
所以,每一天拍了哪些素材,需要用的,就要先拼起來。
否則的話,萬一發現這個畫面接那個畫面不好看,或者剪接點不好,那就很麻煩,需要把原來的放回去,重新找一幀,或者半幀接上。
這就是為什么拍電影一定要有場記,一定要打板。
場記板上標注了卷號、場號、鏡號、條次,當天拍攝的內容,都要按照標準,分門別類地放好,決不能亂。
一亂,就完了。
像徐刻、卡梅隆這樣的瘋子導演,一部電影拍出來,膠卷至少要用幾十萬尺。
如果沒有分類,你想從中找一幀畫面,那跟大海撈針沒區別。
膠片時代的剪輯師是極其重要的,剪輯師每剪一個地方,都要用蠟筆在膠片上畫一個記號。
在下刀的那一刻,心理壓力是非常大的,因為你一刀下去,就沒有回頭路。
必須眼光準,下手狠,多一幀不要,少一幀也不行。
楊葉很喜歡剪片,因為手起刀落,咔嚓一下,有一種莫名的爽感,比拍片子過癮。
說回第一滴血這部片子,這不可能交給好萊塢的剪輯師亂來。
楊葉親自上陣,找了一個叫做克萊爾的女剪輯師做他的助手,一頭扎進了剪輯室。
為什么要找女剪輯師呢
倒不是因為他是s,想要搞大洋馬。
而是因為剪輯師這個工作,其實更適合女性。
因為女剪輯師心思細膩,會像母親呵護小寶寶一樣對待電影。
好萊塢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們有很多女剪輯師,經常有女剪輯師獲得奧斯卡獎。
像阿拉伯的勞倫斯這樣的戰爭猛片,都是女人剪輯出來的,你敢信
不過香港電影,女剪輯師就只有林安兒一人,林安兒也是華語電影最牛逼的剪輯師之一。
克萊爾協助楊葉剪片,都是一臉懵逼的狀態。
楊葉坐在電腦前,隨口報出場號、卷號,克萊爾就幫他整理、分類。
幾萬尺的膠片,楊葉如數家珍,隨手就能報出需要的片段,然后咔嚓咔嚓,將其組合在一起。
克萊爾完全跟不上楊葉的節奏,也不明白他的邏輯。
比如,她發現楊葉拍的片子,打架的時候根本就不是直接去打。
而是把一些很零散肢體動作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全新的畫面,而最后形成的效果,卻十分的凌厲,好看
克萊爾找不到楊葉的邏輯,就按照畫面分類。
往左揮拳,往右出腿,一個人,兩個人這樣子分。
分好之后,就按照楊葉的要求拼在一起。
拼好之后,有構架了,楊葉就開始修。
楊葉根本不帶猶豫的,這個長了兩幀,咔嚓一刀,隨手一扔。
克萊爾急得都快哭了“導演,你不能這樣啊。萬一將來拼不回來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