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真是沒良心
一個比較違反常識的事情,中國大陸八十年代某些行業的市場要比九十年代大得多。
以電影業來說,八十年代,年度總票房一直維持在30億左右,其中不乏票房破億的電影。
而到了90年代就跌破10億,1999年更是跌到只有8億。
直到2007年,才重新回到1987年的水平。
雖然受盜版的沖擊是一個很大的因素,但世界其他市場也在受盜版沖擊啊,人家票房怎么就屢創新高呢
尤其是好萊塢,技術突飛猛進,神作不斷,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票房狂潮
所以盜版的影響只是其次的,主要的原因是電影政策的失誤。
八十年代,那事剛剛結束,文娛事業百廢待興,民眾的消費熱情空前高漲,只要你的東西好,他們省吃儉用都愿意付錢。
但是中影這時候卻制定了屎一樣的政策
電影業被規定為企業性質,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通過銀行貸款自籌資金,實現生產利潤,并繳納大小十余個稅種。
這改革聽起來挺好的,沒毛病,自負盈虧嘛,電影拍的好就多賺錢,拍得爛就餓肚子咯。
但是,并非如此。
中影又規定,電影制片廠拍出來的電影,由中影以90萬一部的價格統一收購。
也就是說,不管你這部電影創造了多少利潤,一千萬也好,一個億也好,電影制片廠只能得到90萬。
如果你電影拍攝的時候投資過大,導致虧本,那是伱自己的事,中影不管。
那么賺到的錢怎么分配呢
70歸中影,30歸省級發行公司。
省級發行公司拿到的這筆錢,按照二八政策,20歸地方財政,80用于發行放映的再建設。
并且明文規定不得用于包括電影廠基礎建設改造等方面。
總而言之就是發行吃撐,制片吃屎。
這種政策造成了發行放映和制片廠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電影制片廠只能消極怠工,因為無論我把電影拍成啥樣,你踏馬都只給90萬,那我就隨便搞一搞算了。
我制片廠也要吃飯啊
于是片子越來越差,觀眾不愛看,發行和放映自然也賺不到錢。
于是中影又開始拒絕收購,你故意拍爛片,那我就不收購。
那制片廠怎么辦呢累了,毀滅吧,廠子倒閉算求
雙方博弈,內耗,后來中影妥協,在后期上浮了購片價格。
這依舊沒用,因為改開之后,人民生活水平突飛猛進,電影制作成本直線上漲,加點錢根本沒什么卵用。
最終結果就是老百姓空有觀影熱情,中影卻沒有幾部拿的出手的片子給大家看。
再加上盜版的沖擊,短短幾年內,就從每年30幾億的的總票房,搞到跌破10億。
更恐怖的是年觀影人次,十年間,從最高的280億跌破10億,簡直是跌穿地心。
還有一個事,這個時期有才華的電影人基本沒什么出路。
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接受國外的投資,然后拍電影去國外的電影展拿獎。
拿了獎之后,再靠著在世界各地賣版權來回本,賺錢。
比如張一謀、凱子哥在八、九十年代的電影,基本都是好萊塢、香港、日本投資的。
所以說,楊葉選擇在在80年代進入內地,可以吃一波紅利。
如果等十年,政策自然變化了再進來,就要從頭開荒
另一方面,楊葉是個掛壁,他向內地輸送了技術,這使得內地崛起時間會提前,這也是他現在開始入場的主要原因。
楊葉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和香港各大電影公司串聯,又和各大媒體進行溝通。
最終,關于“香港電影分級制度”的議題一拋出來,便如石破天驚,瞬間在港島引發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