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片最輝煌的年代,新藝城這樣一家業績良好,不斷創造票房奇跡的電影公司居然結業了。
這其實是一件非常魔幻的事情,也讓行業內不少人唏噓不已。
究其原因,新藝城在創業之初就是個草臺班子。
那時候施南笙去新藝城玩,發現麥嘉、石添居然晚上才上班,只有黃百鳴好一點。
公司除了一個小秘書,基本就沒有什么人。
施南笙就覺得,這什么破公司,弄不大,除非找個人來好好管理。
其實新藝城那三人也覺得應該找個人管理一下。
他們覺得徐刻身邊那妞挺有型的,就找她好了。
三人里面黃百鳴最能說會道,就派他去跟施南笙談。
黃百鳴吹了半天牛逼,施南笙問:“你們公司一年營業額多少?”
黃百鳴回答不出來。
施南笙又問:“你們公司一年拍幾部電影,有多少生意,做多少預算呢?”
黃百鳴也回答不出來。
施南笙又問:“你們對公司有什么規劃,將來打算做到什么規模呢?”
黃百鳴什么都不知道,他只能跟施南笙說:“我們對這些事都沒有概念的,所以想請你來管理。”
說實話施南笙興趣不是很大,她覺得這就是個草臺班子。
但徐刻已經在幫新藝城拍《鬼馬智多星》。
電影上映后,票房很好,還獲得了金馬獎。
男朋友出息了,施南笙挺開心,這時候黃百鳴忽然跟她說:“我把你這個月薪水存到你的銀行戶頭了。”
施南笙挺不好意思的,只好去新藝城上班了。
新藝城那時候拍戲,連個制片經理都沒有,每部戲都是金公主那邊派會計,拿一包錢到片場。
然后他們拍戲有好幾個組,就每個副導演拿一份,大家看著用。
施南笙馬上就覺得這不對,萬一錢弄丟了怎么辦?
你信他,你罰他,你要他還,還是你要他的命啊?
于是施南笙就著手建立了簽名制度,一個月結一次賬,把現金減到最低。
施南笙當時做了一個表,一式三份印刷出來,結果直到新藝城結業,表格還在用,從來沒改過。
那時候新藝城拍戲,都是瞎肌霸拍,想到什么題材就開搞,完全沒有檔期之類的概念。
施南笙就幫他們做規劃,譬如一年一億的預算,應該怎么分配?
四大檔期分多少資金,拍幾部電影,每部電影怎么分配人手?
還有小期、比如端午、中秋又該分多少資金,拍多少電影?
在施南笙的規劃下,新藝城一年拍幾部戲,要多少人手,這都有一個時間表。
掌握了一種節奏。
沒有施南笙,他們根本就是瞎折騰。
新藝城創業之初,走集體創作模式。
這是他們成功的法寶,但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問題。
因為七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對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
當他們還不成功的時候,可以互相包容,互相理解,比較容易溝通。
但后來越來越成功了,問題就來了。
當你很成功的時候,你身邊會全是馬屁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