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劍跨騎揮鬼雨,白骨如山鳥驚飛。
江湖不止有兒女情仇,更有刀光劍影。
一部武俠電影,打得好看才是最重要的。
否則的話,林清霞再風華絕代也是枉然。
首先是“獨孤九劍”的設計,由于這個時空兩部都是楊葉飾演令狐沖,所以是一脈相承的。
但如果看原時空的版本,就會看出明顯的區別。
因為李聯杰的動作實在是比許貫杰蕭灑太多了。
然后是續集中任我行和東方不敗兩大boss的武學,“吸星大法”和“葵花寶典”。
任我行的吸星大法看起來非常狠毒,
任我行能將兩個守衛吸成肉球,能將扶桑武士的胳膊吸成臘腸,這樣的創意,既恐怖又讓人拍案叫絕。
而對東方不敗武力的呈現,也是前所未有的。
除了讓她抖肩就能發出強大的內力,最典型的就是繡花針的設計。
將繡花針拍成致命武器,還原度完成極高。
同時與任我行的琵琶鉤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琵琶鉤至剛至陽,蠢大恐怖。
繡花針至柔至陰,小巧靈動。
然而一交手,色彩繽紛的繡花針卻威力無比,勢不可擋。
除了神乎其神的武打設計,凌厲快速的剪輯也功不可沒。
有人統計過,70年代的武俠片,在暴力段落的處理上,平均速率是每4~5秒一個鏡頭。
最快的是胡金銓的《俠女》中的一場戲,鏡頭平均速率是1.5秒一個。
而徐克在他的電影《蝶變》中有場戲,鏡頭速率平均是0.48秒一個,節奏之快,被人稱之為“暴戾剪輯”。
到了《東方不敗》,這種“暴戾剪輯”終于大成,為后世的武俠片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從《蝶變》到《東方不敗》,徐刻一共花了十三年的時間完成他的探索。
只不過在本時空,這種探索落在了楊葉的頭上,一共花了十五年時間。
對于世人而言,楊葉對武俠片的探索,也是有跡可循,一步步升級的。
1975年元旦上映的《少林寺》,大家打的都是傳統的武術套路。
但也出現了無視地心引力,凌空飛起踢三腳的視覺奇觀。
到了1977年的《臥虎藏龍》,就更加夸張,人物不但可以飛檐走壁,還能原地起飛,登萍度水。
但這時候,武功還是比較傳統的招式。
1979年的《笑傲江湖》,又進一步升級,角色出招已經不限于傳統的武學招式。
舉手投足之間,就是各種爆炸,真正再現了武俠小說中描寫的那種神乎其神的武功。
此后十年,楊葉雖然一直在拍動作片,卻沒有再拍武俠片。
雖然客串出演了《劍雨》,那也不過是為了捧李聯杰。
大家以為他從此打住了。
不過這一時期,白楊影業卻拍攝了大量的武俠片,亞視和無線也出產了大量的武俠電視劇。
其中以李聯杰主演的《方世玉》系列,以及《三少爺的劍》、《多情劍客無情劍》等古龍小說改編最為出彩。
《方世玉》拍成了一個三部曲,已經完結。
古龍小說也拍完三部,現在的李聯杰已經成了妥妥的武俠電影代言人。
除了在白楊影業拍戲,他還被吳思遠請去拍了兩部武俠片,票房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