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有這么一個好大兒跑來床前盡孝,對于查生來說,這可比親兒子、親女兒還親。
哪天一高興,把《明報》送給他也不一定。”
查小欣在金庸手底下干過記者,聞言道:“不能吧?查生小氣可是出了名的。”
“能不能的且不去管,你去調查就是了,這個姓于的,發跡過程十分有趣,肯定能挖到很多有意思的東西,你會感興趣的。”
“好吧!”
……
《明報》是個很好的資產。
楊葉不插手傳媒業也就罷了,既然插手了,那拿下《明報》,自然是一筆很好的買賣。
《明報》可太搶手了,金庸有意出售《明報》的消息一出,就有十多個財團上門想要接盤。
比如收購專家梁伯韜與出版奇人鄭經翰合組的收購拍檔、李黃瓜、香港首席洋行恰和以及澳籍傳媒大王、《南華早報》大股東梅鐸……
于品海和日本德間書局的老板也在其中,于品海則擔當顧問角色。
雖然最終沒有一家財團談攏,但于品海卻給金庸留下了深刻印象。
于品海接近金庸的手段十分下作,他研究了金庸長子查傳俠的資料。
在和金庸交流的過程中,常常不經意地流露出和查傳俠相似的地方。
查傳俠的去世是金庸一生的痛,金庸便對于品海“潛意識里不知不覺有親近的感覺”。
引號里是金庸原話。
接下來的幾年,于品海仿佛成了查傳俠的化身,對金庸噓寒問暖,床前盡孝。
他的一番努力沒有白費,給金庸當了幾年好大兒之后,金庸決定把《明報》交給他。
當時,于品海如果想要收購《明報》50%股權,需要支付4.53億港元,但于品海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錢。
金庸就自己掏了3.43億,入股了于品海的海南發展公司。
這樣,于品海僅需出資1.1億港元就可以買下了《明報》,成為第二代接班人。
于品海表示自己沒錢,需要分期購買《明報》股權,金庸也大方同意。
最終,一番操作下來,于品海收購《明報》不僅一分錢沒花,手里還多了9000萬現金。
白給,還踏馬倒貼?正兒八經的殺豬盤。
于品海得到《明報》后,金庸還公開發文,表示支持:
“過去大約10年中,我熱衷尋求一個聰明能干、熱心新聞事業、誠懇努力的年輕人,可以將《明報》交托給他。
如果不是我運氣好,不會遇到于品海先生這樣似乎量身定做的、比我所想象、所要求更加精彩的人才。”
而于品海得到《明報》之后干了啥呢?
這廝把《明報》給抵押了,弄了一大筆錢去開賭場,還創立了一家衛星電視臺。
輸了一億多美金后,他就把《明報》給賣了。
楊葉要搞于品海很簡單,這廝在加拿大留學期間曾犯偷竊、冒簽支票、非法使用他人信用卡、私藏槍支等7項罪,被判入獄兩年。
只要提前把這件事告訴金庸,他就可以滾犢子了。
楊葉什么都知道,但卻沒有說,反而讓查小欣去調查,只不過是想讓這些證據出現得“名正言順”一些罷了。(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