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并不懂基金該如何運作。”
“我會把楊氏基金分成幾個部分,保爾森負責傳統的金融部分的投資。我很欣賞你在電影上的才華,我希望你能負責電影部分。如果你愿意,我會讓你成為好萊塢最有權勢的人之一。”身位派拉蒙的總裁,雪莉·蘭辛本身就是好萊塢最有權勢的人之一,楊葉這句話在她看來,就是多余。
楊葉見她不置可否,繼續說道:“好萊塢的大公司現在很厲害,但它們很快就不那么厲害了。”
雪莉蘭辛奇怪地道:“為什么這么說呢?”
“聯美影業拍攝《侏羅紀公園》的模式,是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安倍林公司合作,聯美負責投資和發行,安倍林負責制作。
像安倍林這樣有實力的獨立電影公司,好萊塢還有一些,比如獵戶座影業,盧卡斯影業,而今后,將會更多。”
雪莉蘭辛沒有插話,靜靜聽著。
楊葉繼續說道:“楊氏基金未來的模式,就是投資那些有才華的電影人,幫助他們成立獨立制片公司。在金錢的召喚下,越來越多的導演,制片人、演員會脫離大公司單干,你覺得那些好萊塢未來的格局會怎樣?”
雪莉蘭辛臉色巨變,《保鏢》票房大賣之后,許多投資人對楊葉的眼光再無懷疑,楊氏私募基金據說已經達到了五億美元的規模。
如果《侏羅紀公園》再次大賣,那么這支基金的規模將會再次被推高。
而一旦這筆熱錢流入市場,勢必會推高電影從業人員的收入,不僅大公司的制片成本會劇增,手下的那些電影人也會變得難以控制。
好萊塢一直都有尋找外部資本的悠久歷史,早年的報業大王威廉·蘭道夫·赫斯特就是著名的好萊塢投資人,好萊塢還專門以他為題材,拍了一部超級牛逼的電影《公民凱恩》。
歷史上,很多私募基金在九十年代后期進入電影行業,其中一部分選擇和好萊塢大廠合作。
比如美林證券主導的私募基金melrosepartners,以2.3億美元的額度,打包投資派拉蒙即將開拍的26部,投資額占18%。
這對好萊塢大廠來說是好事,因為這種合作,其實是不平等條約,好萊塢大廠可以借行業的地位,占盡投資人的便宜。
就算一部電影好萊塢大廠和投資人各自投入相等的資金,好萊塢大廠最后分得的利潤也要比投資人多很多。
因為只有好萊塢大廠有全球發行的能力,那么一部電影上映后,好萊塢大廠首先就要扣掉占總票房10-15%的發行費以及其他營銷支出,剩下的才會和投資者平分。
這種玩法看似公平,但是對好萊塢大廠來說,坐收發行費相當于把一件有風險的事變成相對旱澇保收。
再加上各種會計策略,虛報成本等套路,投資人就是好萊塢大廠的韭菜。
好萊塢大廠吃肉,投資人喝湯。
另一些私募基金則不滿足于這種做好萊塢大廠的狗,跟著吃點剩飯的玩法。
他們開始挖掘有才華的電影人,資助他們成立獨立制片公司,挖好萊塢大廠的墻角。
這一輪風潮之下,不僅僅使得好萊塢從業人員的收入突飛猛漲,還催生出了許多有實力的獨立電影公司。
傳奇影業就是在那時候誕生的,走狗屎運吃到了諾蘭的《蝙蝠俠》,一波起飛。
要不是2008年的次貸危機讓那些私募基金損失慘重,好萊塢大廠說不定就被這些私募基金給玩死了。
世界上的事,誰也說不好,本來是這些私募基金在給好萊塢大廠上眼藥,一夜之間,反而被好萊塢大廠割了韭菜。
中國的老王還往里插了一腳,他曾經35億美元全資收購傳奇影業。
結果投資拍攝的《長城》、《魔獸世界》全他媽血撲。
幾年后受不了虧損,再加上本部出了問題,揮淚大甩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