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頂住了誘惑和壓力,把他的一票投給了bj!
消息傳回國內,傳遍世界,海內外的中國人沸騰了。
很動人都在瘋狂地慶祝這個好消息。
很多人開始討論,2000年夏季奧運會將會是怎樣的?
誰會擔任那一屆奧運會的導演呢?
似乎……只有一個人選!
……
在蒙特卡洛,關于奧運會舉辦城市的角逐搞得跌宕起伏。
在國內,關于第一屆珠海電影節的討論也進行得如火如荼。
其中,楊葉提出的用金馬獎的模式,舉辦一個涵蓋全球華人的電影節的意見,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后世的華語電影節三大獎中,很長一段時間內,金馬獎的含金量被認為是最高的,華語電影人也以獲得金馬獎為榮。
這是因為金像和金雞都有明顯的地域限制,而金馬的評選范圍更廣。
金雞是個辣雞在前文已經說過,就不多說了,這里只說金像和金馬。
1996年之后,金馬獎不再設地域限制,只要求一部電影二分之一的對白為華語,或者導演以及半數的主創人員是華人,就可以獲得角逐資格。
這使得金馬獎每年的提名和獲獎名單都具有多樣性,可看性也比其他兩金更高。
1996年,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橫掃金馬獎,開啟了大陸電影的瘋狂擼獎模式。
和金像獎有一個人數眾多的電影工會,采取一人一票制不同,金馬獎采取的是小眾評審團的制度。
兩者的區別是什么呢,金像獎看起來更加公平,因為很多人一起選嘛。
但弊端就是容易出人情票,很多人投票的時候隨大流,甚至抱團,并不關注電影本身,使得金像獎最終淪為論資排輩的分豬肉獎。
金馬獎呢,是11位復選評審和6位決選評審互相商量著來,得獎的因素有時候會出于評委的個人喜好。
還有就是,有一段時間大陸和香港電影太強勢,往往會把獎項一掃而空。
這時候,金馬獎為了照顧臺灣的面子,就會故意頒一個獎給臺灣電影人。
有幾年的時間,影帝影后必有人一人出自臺灣。
比如第51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鞏俐的呼聲最高,卻因為這種潛規則輸給了臺灣女演員,搞得鞏俐當場發飆,說金馬獎是個辣雞。
那金馬獎的好處是什么呢?它具有很強的預見性,能起到鼓勵電影從業人員的作用,并且更能夠挖掘新導演、新演員、新審美。
電影、表演,其實是非常主觀、感性的東西,一個作品出來,許多人的評價往往會千差萬別。
許多人認為很好的電影,也有人會說這是辣雞。
許多人認為辣雞的電影,也有人會說這屎真香。
但是總體而言,一般人的審美能力大抵是不如專業人士的,專業人士往往能夠發現普通人看不見的新東西。
金馬獎在發掘新人的能力上,是遠遠大于另外兩金的,許多華語電影人都因為金馬獎而脫穎而出。
比如寶強,第一次拍電影就獲得了金馬獎最佳新人獎,從而被影壇關注,拿到了《天下無賊》的資源,一炮而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