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葉又道:“我實話實說,雖然港片現在各種趕工,粗制濫造,題材扎堆,無腦跟風。
但這些片子,其實看著還不錯,娛樂味十足,依舊是華語片中的佼佼者。
這主要歸功于香港電影人常年的片場歷練,反復打磨的手藝。
不管怎么說,還是保持了一定的水準的,起碼是基本水準吧。
但是票房卻越來越低,問題在哪里呢?拍得太多了。
今年一年出了八部黃飛鴻,觀眾還有什么新鮮感啊?
天天鮑參翅肚地吃,誰都得吃吐。
所以說,嚴控制片流程,不要盲目投資,是很有必要的!”
楊葉的話,等于把鍋甩給了臺灣片商。
是你們滿目跟風投資的,是你們推高港星的片酬的。
問題需要你們自己來解決,香港是制片方,不負這個責任。
但是,卻又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一個市場的院線統一放映新上映的電影,是世界潮流,很多地方都已經這么施行了。
楊葉在這個節骨眼上提出來,八大片商們互相眼神交流一番后,中影的徐立功率先說道:“我們中影同意和大家合作,結成院線聯盟。”
中影是各大片商中的龍頭,他牽了頭,其他人也沒什么好猶豫的,都很快點頭答應下來。
后面怎么弄,就是他們自己的事了。
不過,楊葉提出這個方案,也有自己的私心。
要不了多久,臺灣會開放好萊塢電影,好萊塢的影城也會紛紛進駐臺灣。
楊葉的東來廣場,也想趁機進來分一杯羹。
1992年,臺灣的人均gdp正式突破了一萬美元,達到了美國七十年代的水平,成為發達地區。
這時候,在美國流行的一些商業模式,就可以在臺灣啟動了。
有一些開始效仿沃爾瑪,在郊區興建大型商場。
在郊區興建大型商場,遠遠好過于建在市中心。
因為市中心的經營成本太高了,而隨著臺灣的汽車保有量上升,還有公路網的規劃,距離已經不是問題。
楊葉以前不在臺灣搞東來廣場,一方面是市區的黃金地段已經被強勢的臺灣片商占光了。
一方面也不想和這些人直接競爭,東來廣場自帶影城,那你是吃獨食呢,還是吃獨食呢?
現在結成院線聯盟,這個問題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
第一個問題和第二個問題已經解決。
現在輪到第三個問題,在臺灣發行的港片要收服務費。
八大片商提出的要求是1000萬之內要收20%,過了1000萬,只收15%。
這個問題,不再是問題,院線聯盟統一上映的話,你按比例收取抽票房分成就行了。
抽多少可以和制片方商議,拿出一個共同認可的數字來。
至于第四條,限制港片收購價格,最高不超過1750萬。
這個楊葉不管!
楊葉連壓制港星片酬的事都直接甩鍋給臺灣片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