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代考大學有多難他考上了又輟學。
那時候他還不到二十歲,對于人生常態和社會現象一萬個不理解:“為什么非要這樣”
比如說被分配的工作啊、結婚生子啊、大學本科畢業的追求啊,都讓他受不了。
于是他就放棄了學業,背著吉他去北漂。
八、九十年代,京城有很多劇組,很多北漂的藝術青年家都喜歡在劇組打工。
既能混口飯吃,又能積累一些社會經驗和人生體驗。
張楚就在一個劇組打工,做道具。
那個劇組的制片主任是張繼中,張楚依據家鄉的習慣叫張繼中“大叔”。
張大胡子就批評他:“考上大學不容易,還是應該上學!”
張楚很不明白這些人的勸解:“我不喜歡啊,為什么還要上”
這個年代的一些人,似乎更加注重自己內心的體驗。
而對社會附加給他們的東西不屑一顧。
他們把喜歡,還是不喜歡,看得很重要。
喜歡一件事就去做,不喜歡就不做,別的原因都不重要。哪怕這件事會影響前途或者什么東西,也不放在心上。
比如張楚好好的大學不上,非要去流浪,還有之前提到的蔚華,好好的央視主持人不做,要去搞搖滾。
在世人看來,這絕對是大沙幣,但他們自己覺得,這很正常。
簡而言之,他們認為社會的道德觀念不能凌駕于個人的內心,要以“我”為本,從“心”所欲。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整個社會是趨于保守,越來越倒退的。
后世在網上評價一個人,不是他看做出了什么成績,取得了什么成就。
而是用放大鏡搜尋他的私事,看他有沒有什么黑點。
抓到黑點,就扣上一頂三觀不正的帽子,一棒子打死。
比如金庸就是拋棄妻子的渣男,瓊瑤就是壞人家庭的小三。
而他們的作品精不精彩,曾經陪伴了多少人,全都抹殺了。
楊葉不喜歡原本那個年代,因為在那種環境下,作品的好壞并不重要,名人們都靠打造人設,割粉絲的韭菜賺錢。
而楊葉覺得,作為一個觀眾而言,應該更加關注作品的好壞。
因為你要看的啊,你喜歡一個作品不是因為它好看,而是因為創作者的人設好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
張楚像個自閉癥兒童一樣,拘謹地坐在凳子上,一首接一首,唱著他的歌。
其實他嗓音條件并不好,唱得也不咋好聽,但不知道為什么,現場的觀眾就是感覺很嗨。
他唱完一首,觀眾就一陣歡呼。
而他自己,根本不與觀眾做交流,好像那些觀眾與他無關一樣。
觀眾喊觀眾的,他唱他的。
黎姿越聽越覺得有意思,對說道:“他好有趣啊,他都不理人的。”
楊葉嗯了一聲,笑道:“這個是自閉癥兒童,等下還有個躁郁癥青年呢!”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