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人對內地電影是有功的。
其主要貢獻來自于2003年香港和內地簽訂服貿協議之后,產生的合拍制度。
合拍制度規定,如果一部港片里一半主創人員來自內地,就可以享受國產片的待遇。
比如男主角是香港的,那女主角就必須是內地的。
從那時候開始,香港電影人開始集體北上。
雖然他們拍了很多爛片,往死里坑內地投資人。
但在這個過程中,也為內地培養了大量的電影人才。
首先,為了達成合拍片的標準進入內地市場撈錢,香港電影獻祭了自家的女明星,捧出了內地的“四旦雙冰”。
除了這些前臺明星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出了許多幕后從業人員。
很簡單的道理,在哪里開工,就在哪里招人。
香港電影人在不斷北上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將香港電影的技巧,通過工作,帶給了內地。
內地的年輕人進入合拍片的劇組,經過歷練之后,慢慢就可以獨立出來。
像剪輯、武指、美指、道具這些專業工種,很多都是香港電影人一手帶出來的。
比如說龍虎武師行業,無數內地的年輕人從跟班開始做起,從外圍做到正圍,最后做到武術指導、導演的也不乏其人。
比如《目中無人》系列、《東北警察故事》系列的導演秦鵬飛,一開始就是跟著董瑋做龍虎武師的。
秦鵬飛十幾歲開始,就跟著董瑋拍《墨攻》、《畫皮》、《木蘭》、《十月圍城》、《通天帝國》、《劍雨》……
一直干了十年,到了《蕩寇風云》,就正式晉級武術指導,再然后就升格做導演。
他跟謝苗合作的一系列作品,雖然是網大,但也算是國產動作片的誠意之作了。
秦鵬飛接受采訪的時候說過一段話:“在我的印象當中,很少沒有跟過香港指導,自己獨立打拼出來的。
這幾年可能有一些小孩跟的是大陸的動作指導了,但是那個動作指導再往上,他的師承也是香港的指導。”
此消彼長,大量的從業人員北上,留守香港的寥寥無幾,造成的后果就是香港電影人材的空心化。
到后來,香港本土的武指團隊,就剩一個錢嘉樂還在堅持了。
也沒什么年輕人加入,因為又累又沒前途,一年都沒幾部電影開工。
……
最近兩年,白楊電視公司在拍攝電視劇的時候,大量啟用內地新人。
周杰、徐真、周汛、李彬彬、寧靜等內地演員因此迅速走紅。
但電視劇的影響力終究有限,想要形成文化潮流,還得靠電影。
目前內地電影以國營廠為主,一年的產量在一百部左右,制作成本也不大。
以這樣的規模,是吸引不到什么人才的。
所以,將電影定義成產業,放民營資本進入,是勢在必行的事情。
一連幾天,楊葉見了幾位中影、電影電視部的領導,陳述了其中的利弊。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放的思路,向來都是市場換技術,楊葉的提議恰好契合了這個思路。
楊葉在文化領域有著非凡的影響力,文化部門也迫切想要他進來投資。
最終決定,讓香港電影人把這件事做成提案,在今年的人代會議上提出來,公開討論。
香港雖然還沒有正式回歸,也是有人大代表的。
香港的人大代表歸于廣東之列,這一屆影視行業的代表是阿姐汪明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