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樂兒一邊進行著各種師徒日常,一邊又時不時想起前世記憶的場景,和玄天宗形成互動。
大決戰前夕,李彬彬前往三元宮,取回了前世的記憶,實力大增,和吳驚雙劍合璧,抗擊血魔。
而在最后的大戰中,李彬彬犧牲自己,徹底斬殺了血魔的元神。
總而言之,楊葉的改編是讓整個故事有了一條主線,不至于像原版那么散,東一鎯頭,西一榔頭,看完不知道主角是誰。
在故事的視角上,也從原版的平行視角,改成了以李彬彬為主。
她前世是孤月大師,和血魔決戰之后,轉世成為凡人。
然后以一個凡人的視角,登山求仙,成為蜀山弟子,得到法寶,一步步成長。
在決戰前夕,取回自己前世的記憶,實力大增。
在和血魔的決戰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最終犧牲自己,除魔衛道!
整體而言,楊葉在看完粗剪的版本之后,覺得比原版還是要流暢一些的。
現在有一些特效還沒有做完,最終票房如何,要等到暑期檔上映,才知道結果了。
已經到這個地步了,楊葉也不介意多砸一點錢,于是對徐刻說道;“盡快剪一個能放映的版本出來,去戛納搞首映禮吧!”
……
《蜀山傳》已經弄得差不多了,就該輪到《逍遙游》上場了。
這部提取《哈利波特》的大綱,糅合蜀山的一些設定而形成了小說,算得上是中西合璧,推出之后,還挺受歡迎的。
中西合璧并不意味著不倫不類,不土不洋。
現代小說所用的技法,大多來自于西方,傳統的中式寫法,其實用得比較少了。
中式長篇小說的典型寫法就是像《水滸傳》那樣的,大故事里套中故事,中故事里套小故事。
用一個故事引出一個的人物,再用這個人物引出另外一個人物。
每一個人物的主要篇章,都可以單獨成書,如同是一篇人物傳記。
比如《水滸傳》里的“武十回”,“宋十回”,《紅樓夢》里的“紅樓二尤”等。
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就是這種寫法。
開創新武俠的梁羽生,也是這種寫法。
金庸剛開始寫《書劍恩仇錄》的時候,也是這種傳統寫法。
到了寫《射雕英雄傳》,敘事方法就徹底變成了西方的風格。
金庸讓視角一直保持在主角的身上,然后用各種倒述、插述、交叉敘述讓故事變得豐滿起來,增強讀者的閱讀體驗。
到了后世的起點網文,則更加簡單直接,視線基本就焊死在主角的身上了。
金庸甚至引入舞臺劇的寫法,讓所有角色集中出現在同一個場景,增強劇情的矛盾沖突。
比如“宇宙中心”牛家村,郭靖和黃蓉在密室里療傷的時候,書中有名有姓的角色,基本都要來牛家村逛一圈,還得跟他們住一個屋。
這樣不僅解決了次要角色的劇情發生的時候,讀者的視線要暫時離開主角的問題,還給了讀者一種上帝視角,形成了偷窺的快感。
而后世的網絡小說,雖然不乏精品,但將異世界和人類世界融合得像《哈利波特》那樣好的,基本沒有。
因為網文是連載屬性,每天日更,競爭十分激烈,想要一直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作者就要重視裝逼打臉的快感。
所以很多作者都選了讓主角不停地被各種莫名其妙的人挑釁,然后不停地反殺這些人,從而讓讀者不斷地掏錢。
這樣做的缺點就是忽略掉了世界觀的營造,在影視化的時候,由于先天不足,很少有成功的例子。
至于女頻,她只需要講好愛(舔)情(狗)這件事就行了,其他的東西可有可無。
楊葉在抄后世網文的時候,選擇了《鬼吹燈》,就是因為霸唱創造了一個足夠獵奇,又讓人覺得真實可信的世界。
進而抄《哈利波特》,一方面是拿掉歐美的一個頂級ip,此消彼長。
另一方面,也是在玄幻小說中,找不到這么值得改編的作品。
還有就是,這是一套兒童文學,故事從主角的童年開始講起的。
搞好了的話,真的可以從小到大,收割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