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明和春嬌都是楊葉鐵粉,兩公婆在兒子張天樂九歲生日的時候,送了他一套插圖版的《逍遙游》小說,作為生日禮物。
從此,張天樂打開了幻想世界的大門。
自從《逍遙游》傳出開拍的消息,這電影就是張天樂小朋友最期待的事情了。
這本以《哈利波特》為藍本改造而成的小說,于1985年問世,了整整十年才連載完畢。
耗時如此之久,除了楊葉沒空,改編難度也很大之外,更是楊葉故意為之。
楊葉和羅琳一樣,是把它當成兒童文學來撰寫的。
每一部小說的生詞量都是逐步增加的,每一部的故事也發生在一個學年之內。
這樣確保小讀者能夠隨著年齡增長,一部接一部,順暢地看下去。
在原時空,由于羅琳沒有什么名氣,《哈利波特》寫出來后,曾遭遇十二家出版社拒稿。
1997年6月,小說首次出版,印數只有區區五百本。
其中三百本流向了圖書版,在市面上售賣的只有二百本。
二十年后,哈利的首版圖書,每本價值高達三萬英鎊。
很多人以為《哈利波特》的熱度是靠電影帶來的,或者是華納看中了哈利波特,錢把這小說捧火的。
其實恰恰相反,《哈利波特》是小說帶電影,而非電影帶小說。
它一出版就大火,被人爭相傳閱,于是很快再版。
1998年在美國出版后,立刻霸榜,而且是統治級的,銷量碾壓其他小說。
《哈利波特》是因為銷量太爆炸了,才被華納看中的。
否則的話,華納根本不會發現它。
就算發現了,一本無人問津的小說,華納又沒瘋,怎么會冒險投資上億美元去拍攝成電影
《哈利波特》2000年被引進到中國,一次性推出了前三部,迅速引起哄動,風靡校園。
當時中國圖書市場暢銷前三名的小說,都是《哈利波特》。
而電影直到2002年才在中國上映,也就是說在中國的爆火也并非電影帶動。
《哈利波特》在中國的正版銷量是2000萬冊。
在幻想小說類目,僅次于《盜墓筆記》的2600萬冊和《龍族》的2100萬冊,持平《鬼吹燈》。
當然,電影的成功又進一步助推了小說的銷量。
《逍遙游》的出版情況和《哈利波特》不太一樣,它沒有電影配套上映,只有小說單打獨斗。
1985年,它在《青鳥畫報》上連載之后,立刻受到廣大中小學生的喜愛,隨后就開始出單行本,逐步風靡華人世界。
在內地市場沒有被開發出來,賣的全他媽是盜版的情況下,各種中文版的正版銷量加起來仍超千萬冊。
在非華人市場,則是靠著楊葉的名氣來背書,翻譯成了多種語言,正版銷量三百多萬冊。
截至1997年,《逍遙游》的正版銷量達到了1500萬冊。
這銷量雖然和《哈利波特》比起來不值一提,但它是一套中文小說,這已經是非常恐怖的數字了。
而且國內市場的盜版非常猖獗,算上的話起碼要翻幾倍。
在小說連載完畢之后,楊葉開始啟動版權開發。
作為世界知名的電影導演,首先當然是將它拍成電影。
楊葉為此做了很多準備,甚至讓徐刻連拍了《中華英雄》、《風云》、《蜀山傳》三部特效電影,只為給紫氣公司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