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對于向嚴家靠攏,劉玉心中沒有任何負擔或是愧疚。
“為了宗門傳承有序,門內每三十年舉行一屆收徒大典,只要筑基時間未超過四十年的筑基同門皆可參加。”
“距離屆的收徒大典,時間已經過去二十四年,這屆劉師弟可曾想過要參加”
嚴紅玉沒有正面回答劉玉的話,轉而又問出了一個問題。
修仙講究“財、侶、法、地”,侶的重要性僅僅排在資源之后,可見“侶”的重要性。
有一個名師指導,修煉之時是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不但如此,還相當于在宗門內有一個大靠山。
就拿劉玉自身來說,若再煉氣期的時候,有一個師傅指導,修煉速度起碼還可以提升一到三成。
而且有師傅出面,想要兌換筑基丹輕而易舉,也不用那么費盡心思去籌謀。
若當時找不到耿元章幫忙,劉玉一時之間還真的沒有什么好辦法。
師徒關系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親傳弟子,一種是記名弟子。
親傳弟子一般是修士為了傳承自己的所學,讓自己所學不至于斷絕,所以才收的徒弟。
這樣到了壽盡之時,身死了、道卻還在。
正是因為親傳弟子是要傳承衣缽的,故而常常被師尊帶在身邊時時指點,師徒關系非常親近。
徒弟受到欺負或者不公平對待,師尊也會出面處理,雙方可謂同氣連枝。
有的修士認為,師徒關系甚至比父母關系還要親近,畢竟父母只是給了你一具,而且師傅卻給了你長生的希望。
故而親傳弟子日后就算修為境界超過了師尊,也要老老實實叫一聲師尊,雙方的關系與稱呼并不會因為修為境界而變化。
若親傳弟子對師尊不敬或是背叛,會受到修仙界所有人的指責,就算是魔道,也厭惡這種“叛師之徒”。
至于記名弟子,師徒之間的關系就沒有那般親近了。
記名弟子往往只是得到師傅幾句指點,卻沒有得到師傅的真傳,有師徒之名卻無師徒之實。
師徒雙方只是表面的關系,徒弟只是掛靠在師傅的名下,有了一個表面的靠山。
收徒大典算是元陽宗的傳統了,每個三十年舉辦一次,只要修士筑基的時間不超過四十年,便都可以參加。
關于收徒大典的事情,劉玉也有所耳聞。
修仙者境界的提升,難度是越來越高的,就像一個金字塔一樣,金字塔一層的人數要遠遠少于下一層的人數,差距往往是數十百倍。
元陽宗有煉氣期弟子二萬多名,筑基修士明面才四百多名,這還是因為筑基修士壽元比煉氣期修士多了一倍的緣故。
算下來一百名煉氣期修士中,平均才有一人進階筑基期。
而筑基期進階金丹期的難度就更大了,一百名筑基修士都不一定有一人進階,元陽宗有四百多名筑基修士,而記錄在冊的金丹長老卻只有三十多位,可謂是實實在在的僧多粥少。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金丹長老都愿意收徒的,能夠有幸拜在金丹修士門下的不過幾十人而已。
有些金丹修士一心追尋大道,對于收徒之事根本理都不理。
而金丹修士不愿意做得事情,宗門也無法強求,但長此以往無疑不利于宗門的傳承,此事最后還驚動了門內的元嬰老祖。
由元嬰老祖出面,最終才將問題解決,規定名金丹修士至少要收三名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