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歡喜拿到新印刷的弟子規和幼林瓊學后,就又讓人買了幾本,送到了村里的學堂里,讓那兒的孩子輪流著抄寫,他們眼下學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基本也都是手抄的,很少有舍得去買原版書看。
升米恩、斗米仇,她倒是有錢能每個人送一套,卻不想開這個頭。
親手抄寫的,更顯珍貴。
饒是這樣,村里人知道后,也很是感激了她一番,扈夫子更是對人宣揚她的義舉,為她拉了不少好感。
而這時候,莊子上的房子也終于都拾掇利索了,提前去燒了一晚上,炕烘干了,鋪上厚實的稻草,躺上去一點不難受。
后來的那撥災民,每家都至少能分兩大間,合理安排好了,住起來很寬敞。
徐村長沒給他們猶豫的機會,選了個吉日,就派了一隊壯實的小伙子,幫著他們搬家。
其實也沒啥可搬的,家當大多都在逃荒路上弄丟了,眼前置辦的那點,也都是吃穿,弄個背簍就夠裝的。
顧歡喜沒去湊熱鬧,而是派了抱樸和守拙去盯著老許家,只擔心他們會臨時生變,搞什么幺蛾子,所幸,也不知道是許大伯的敲打管用了,還是他們真長記性了,很是配合的搬去了莊子上。
不過,借了她十兩銀子,說是要買些家當,還要置辦點去擺攤的家伙事兒。
顧歡喜也沒較真,很痛快的答應了。
其他的村民見狀,也都紛紛跟她借銀子,這個二兩,那個三兩,出面的是徐村長,讓每個人寫了欠條,言明還款日期,一年為限,沒有利息,當顧家做善事兒,一年后,利息照著時下的規矩給,如果有人賴賬,那就別怪他不給誰面子,上門去討要了。
某些想占小便宜的,立刻就打了退堂鼓。
真心想借錢度過難關的,便只有感激的份兒,現在他們不光有了做小生意的啟動銀子,還有了無償給他們的技術,擺攤賣豆腐也行,燒木炭也可以,各家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那條道,假以時日,不愁過不起來。
這撥災民安頓下來后,李管家再次上門,蘇家辦事效率很高,作坊已經建好,人也招齊了,送了幾個機靈的來跟著顧歡喜學習怎么做絨花首飾,還有假花擺件,至于木制玩具,成熟的木匠,只要有詳細圖紙就能上手。
來的都是十四、五歲的女子,簽了賣身契,不用擔心她們學成了跑路,顧歡喜留下她們,教了一整天,大體掌握了其中的技巧,不過想做的順手,還是得多練習,想創作新式花樣,更得多花費心思琢磨,這些事兒,就急不來了。
李管家這次來,還順便拉了滿滿兩大車棉花,商隊從西北返回,除了牛羊皮毛、寶石之類的東西,剩下的便是棉花,雪白如云,蓬松柔軟,看著就讓人心生暖意。
除此外,還給顧歡喜捎了一袋棉花種子,這可比啥禮物都叫人欣喜。
顧歡喜把棉花留了小半,給自家莊子上的人用,他們大多都還是用的蘆葦絮和稻草,虧的是年輕活力旺,不然這個冷冬未必能熬過去。
剩下的,她原價勻給了村民,蘇喆給的底價,她半點沒加銀子。
村民們對棉花還都有些陌生,雖然聽過,但沒幾人用過,一開始半信半疑,直到顧歡喜說保暖效果非常好,絲毫不輸給蠶絲綿,卻比蠶絲綿便宜大半,這才紛紛解囊購買。
如今,村民們手里還真不咋缺錢,各家各戶,都舍得買個三斤五斤的試試,要是真的御寒抗風,那他們再去買就是。
眾人在山腳下搶購棉花,鬧出的動靜不小,連江先生都出來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