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謝玄能夠心安理得待在建康,光是提拔謝瑍一人是是遠遠不夠的,謝玄要的是給于陳郡謝氏足夠的利益,這一點徐宗文比誰都明白。
更何況徐宗文要謝玄留在建康只是一個借口,他要的是謝玄手中的四萬精銳北府兵,要是能夠得到這四萬北府兵,那么就算是給謝玄一個八公之位徐宗文都能接受。
但是徐宗文親臨謝府,謝玄又親自接待的消息很快就透露了出去,這惹得國舅王恭十分不滿
一個手握軍權的徐宗文已經讓他頗為忌憚了,又來了一個謝玄,這二人還都交情不淺,要是徐宗文與謝玄聯手,這大晉朝還能是河內司馬氏的嗎
于是乎,王恭在太極東堂公然提出催促謝玄盡快返回豫州,不得久留京城。不僅如此,王恭還提議由廷尉監王爽接任謝石,刺徐州,鎮彭城。
這王爽是王恭的幼弟,如此明目張膽,徐宗文也是替他捏一把汗。
四大輔政大臣之中,王珣稱病不朝,王國寶緘默不言,沒有人公然支持王恭,也沒有人公然反對王恭。
“國舅,謝車騎是否返回鎮所要看謝都督的葬儀十分結束,至于國舅所提的徐州刺史人選,下官這里也有一個人選,真正刺徐州之人亦有待商榷,眼下輔政大臣中首揆告病,依下官建議,不如等王令君回朝一同決議。”
徐宗文一口一個下官,明面上是給足了王恭的臉面,可實際上對于王恭的奏議他是一個也沒有同意,只用了一個拖字決。
“哦不知大將軍舉薦何人接任徐州刺史”王恭心中不滿,但并未表露多少,不過他聽到了徐宗文言語中最重要的一句,徐宗文也有舉薦人選
徐宗文嘴角勾起一抹微笑,心道上當了
“下官舉薦國舅擔任徐、兗二州刺史,歷來京口為徐、兗二州刺史鎮所,如今朝廷光復了兩州,自然該當治所遷往彭城,郗太尉當年鎮戍北府,經略邦國大計,操持庶政,數次勤王,延保宗廟,流芳百世,難道國舅不想仿效嗎”徐宗文給王恭硬生生套上一個鞠躬為國的高帽子,王恭一時間竟然語塞了
王恭想著徐宗文所舉薦的不是征北大將軍幕府的僚屬,也會是士族翹楚,卻未曾把自己放入這個范圍。
王國寶的眼中閃過一道精光,久久不語的他終于開了口“大都督謝石德高望重,功績彪炳,乃我大晉不世出的名將,大都督空下的徐州刺史之位若是留與旁人,朝野定有議論,可若是由國舅親任,那便無人可指摘是非了”
言下之意,徐宗文與王國寶都愿意舉薦王恭出鎮彭城,擔任徐州刺史,或是徐、兗二州刺史。
“這,在下自然是精忠報國,以報先帝知遇之恩了,可是”
“沒有什么可是,若是國舅今日拒絕這出鎮的機會傳了出去,豈不是讓朝野看低了國舅,認為國舅膽小怕事,不敢肩負重擔,為國分憂嗎”
“我”
“下官相信國舅品行高潔,桂質冰矜,不會辜負我等一番好意,陛下和太后若是知曉了國舅舍家為國,出鎮戍守,也會在心中感激國舅,日后國舅回朝,必定是百官首揆,內外歸附,成為第二位王丞相亦無不可”
“大將軍說的是,下官附議,這徐州乃京畿重地,不宜交付他人,只有國舅這樣的天家貴戚才能肩負得起。”
徐宗文與王國寶一唱一和,根本不給王恭說話的機會,沒法子,王恭只能認下了,總不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是那樣,豈不是向朝野和世人說明自己是一個膽小如鼠,安享富貴的庸才
徐宗文沒有想到將王恭這個異己排除朝廷竟然是如此的順利
沒有王珣的旁觀,一個王國寶和自己配合就輕而易舉的拿下了王恭
只要王恭離開建康去了彭城,三年五載他就別想回來了,到那時,朝廷恐怕早就已經翻天覆地,哪里還有他的容身之地
怪只怪這王恭幾次三番在王珣面前詆毀徐宗文,若非錦衣衛座探的秘報,徐宗文還以為這位國舅會一直安分下去,既然他蠢蠢欲動,那就索性遂了他的心愿,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吧
徐宗文自食其言,也不等王珣回朝,直接擬了一封詔書,與王國寶簽了字,送去顯陽殿給陳太后過目,十拿九穩這份詔書很快就會從中書省,由王恭自己行文轉到尚書省,明發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