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元十年七月朔,晉廷正式下詔三軍北伐。
由輔政大臣共議,經臺省詔令,以皇太后懿旨,加封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司并幽冀雍秦梁七州諸軍事、少傅、使持節、臨賀郡公徐驍食邑兩千戶,總統北伐諸事。
大將軍以下,以驍騎軍平西將軍、司州別駕裴卿為主將,左軍將軍、新城太守諸葛侃,廣武將軍、河陰太守田洛與寧朔將軍、河南太守鄭略三人為將,各率麾下五千人馬分北、西、南三路攻略關中。
另以安秦軍左營校尉馮翊為將,為偏師,襲取南鄭。
詔封振武將軍、荊州刺史桓石民為征西將軍、監荊豫二州諸軍事,攻打秦國益州刺史王廣,收取西川。
詔封鎮軍大將軍、都督青兗二州諸軍事、襄平伯朱序為征討都督、監兗青冀三州諸軍事,轄制征虜將軍、滎陽太守劉牢之,以及鎮東將軍、青州刺史徐元喜,麾下統帥襄陽兵、北府兵、青州兵,攻打燕國,收復河北。
七月四日,寧朔將軍鄭略破硤石,三日后入新安,十日內圍攻宜陽城,當日即破城而入
“新安為漢函谷關故地,四山環抱,皂水由城南依山向東而過,城墻雖低矮殘破了些,可依舊不失形勝險要,如果燕軍決意守城未必難有作為。”裴卿鎮守洛陽一年有余對司州附近地形極為了解。
正因為入漢以來函谷關被廢棄,所以潼關才取代函谷,成為崤函關隘,取代函谷關為關中的東大門。
鄭略能在短短半月之內連得三城是徐宗文料想不到的,尤其新安城可是洛陽通往關中的必經之路,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宜陽也不簡單,戰國時韓國的強弩便是產自宜陽,同新安那座小城想必,招搖營能拿下宜陽更是極為難得
徐宗文也極為贊同“投降慕容沖的秦國官員,多是為情勢所迫,這些人里的絕大多數仍舊心向秦國,慕容沖在上庸被主公所敗,消息傳出,相信很快便會有各郡相繼重新歸附秦國。”
現在的秦國早已是四分五裂,關東幾個郡還在秦兵手里,可關中已經成了慕容沖的地盤,長安以西則被姚萇占據,現在的秦國殘余勢力只剩下略陽公苻登駐守安定的兩萬人馬。
“慕容沖未免后路被斷,也一定會分兵派出得力干將北上平亂,如果燕軍對此視而不理,那么關東諸郡就撐不住多少時日。”
“相反,如果慕容沖能在關東派遣一支精兵,牽制住鄭略或者田洛,只要拖延的時間越久,我們別說向西攻略,就連坐守洛陽都將因為戰事的膠著,而變得岌岌可危”
歷來大軍一動,打的就是糧餉之戰,若是攻勢受挫,勢必會造成戰事拖延,到時候僅憑洛陽的財力怕是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鄭將軍粗中有細,看來先到潼關的會是他了。”
剛趕到洛陽的郗儉也對鄭略稱贊不已“兵貴神速,鄭略算是真正領悟了”
“新城一下,我軍通往潼關的阻礙就沒有了,宜陽被拿下,我們的實力也會增長不上。鄭略人手不足,即刻派人去接受城池,安定軍民。”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