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書閣
荊州,建平郡,巫縣與魚復縣相交的水道上密密麻麻布滿了晉朝水軍的大小戰船。
晉軍水寨南分二十四座門,皆有艨艟戰艦,列為城郭,中藏小船,往來有巷,起伏有序。
此時江面上西府兵的戰船赫然出現在了江面之上。
晉軍戰船之上,紅底黑字的桓字大旗顯得十分醒目。
暮色四合,皎潔的月光悄悄灑在了營帳上。
水軍大寨外,一艨艟快艦從遠處歸入水寨,抵達大將行營前,一名身披甲胄,腰跨鋼刀的大將踩著沉重的步子向議事大帳趕去。
大將每向前一步,便在木板上留下一個個沾滿水漬的腳印,穿過重重把守之后,營帳前的護衛唰地掀起帳子。
夜漸漸兇猛起來,彌漫著一片迷蒙的水氣,夜風從晉軍的營帳中掠過,直逼帳中,冰冰的,冷冷的。
與此同時,荊州西府兵眾多戰艦環繞護衛著的水軍大帳之內,燈影憧憧。
“唰”
“使君,如今秦軍已經發現了咱們,咱們何時進攻”竟陵太守趙統巡營歸來,呼啦啦帶風回到議事大帳。
大帳中,荊州文武分座位落座,主位之上正是晉廷進封的振武將軍、荊州刺史桓石民。
聽到趙統的聲音,已在帳中的隨郡太守夏侯澄未及思索便也起身主動請纓“兵貴神速,請使君速速下令擊破秦軍”
“請使君下令”烏拉拉一下子桓氏部曲軍將全都向桓石民請求進攻。
“好,諸位有此心便可”桓石民端坐主位,波瀾不驚,“不過,進攻一事尚且不急。”
桓石民看著積極主動的眾將,也是十分贊許,至少伯父桓溫和叔父桓沖為桓氏留下的可戰之將還是不少的
大司馬桓溫尚在時,其弟桓豁,也就是桓石民之父是自咸安二年公元372年起領七州都督,被建康朝廷授予都督荊、雍、梁、益、寧、交、廣,桓豁在位僅五年,因為秦國接連滅涼國、仇池,吞并漢中,桓豁自責不已,抑郁而終。
桓豁死后,太元二年公元377年冬十月,晉廷詔以桓沖為都督荊、江、梁、益、寧、交、廣七州諸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桓沖成為第三位龍亢桓氏坐鎮荊州之人。
淝水之戰時,桓沖預言國將不國,晉朝將會不存,誰知謝石、謝玄叔侄、劉牢之先后在洛澗、淝水擊潰前秦大軍。
那時,徐宗文也在亂軍中陰差陽錯殺了秦王苻堅之弟,秦軍統帥陽平公苻融,秦軍一戰喪失二十多萬主力大軍
連當日在襄陽被俘的朱序也在戰后重返東晉,桓沖自感失言之余又因當日力圖鎮守捍衛國土卻令緊密合作的朱序被俘,深感羞愧不已,最終憂憤而死
桓沖去世,時任太傅的謝安力排眾議,慷慨任命三桓坐鎮荊、江、豫三州,桓石民成為繼伯父桓溫、父親桓豁、叔父桓沖之后,第四任把持荊州的實力派,而荊州刺史一直是龍亢桓氏中僅次于家住的權利人物
現任的龍亢桓氏家主是大司馬桓溫的幼子南郡公桓玄,尚未正式加冠繼承家主位,而桓石民在桓豁二十個兒子中出類拔萃,輔佐家主的同時也接手了桓氏在軍中的偌大基業。
“子衿先生可曾來了嗎”桓石民環視帳中一圈,沒有見到郭裳,向左右詢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