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
“大殿之上,豈由爾等咆哮。把這些人帶出去砍了!”張松之得到郭裳的允準,立刻下令誅殺晉室舊臣。
大批禁軍涌進大殿,押著眾人便向外走去。
聽到吩咐,禁軍押著眾人出殿,隨即手中屠刀落下,一顆顆人頭落地。
淡淡的血腥味傳來,太極殿內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
“朕,朕愿意禪位于寧王,朕什么都不要了,都不要了!”
……
建康城發生的一切很快被郭裳傳回了洛陽,徐宗文得知之后大喜,遂下令由中書令郗儉起草登基詔書。
五年前,寧王建國詔書由郗儉起草,如今亦不必借他人之手,郗儉欣然受命負責撰寫登基詔書,這算是徐宗文不負當日之諾。
郗儉撰寫登基詔書,裴卿起廢帝詔書,門下省擬定年國號、年號及封賞,中書、尚書、門下三省堂官亦不分三省之職分,全部參與重項。
禮部尚書謝汪負責參考前朝禪讓舊事制定禮儀,其余各司衙署各盡其職,都在為即將到來的熙平五年中建朝大計預作謀算,盡綿薄之力,以求開國之后能獲得更高的職權和爵位。
“予聞皇天之命無常,惟歸于德。故法堯禪舜,漢魏故事,時其宜也。天厭我晉邦,垂變以告,惟爾罔弗知。予雖不明,敢弗龔天命,格有德哉?今踵唐虞舊典,禪位于寧王,布告中外,咸使聞之。”
司馬一家自洛水之誓開始便徹底失去顏面,自此有晉一朝皆言我朝以孝治天下云云,而不敢有一言念及忠貞!
六月朔,筑高臺,遷晉王司馬德宗及建康百僚于洛陽。
七月丁卯,寧廷設壇于洛陽南郊,寧王徐驍率后宮諸子及百官群臣柴燎告天,即皇帝位,策曰:
皇帝臣驍,敢用玄牡,昭告皇天后土:晉歷世一十有四,踐年百三十有四,四海困窮,王綱不立,中陸板震,夷狄猖獗,致虐中國,民五存一,五緯錯行,靈祥并見……
推術數者,慮之古道,咸以為天之歷數,運終茲世,凡諸嘉祥民神之意,比昭有晉數終之極,徐氏受命之符。
夫樹君司民,天下為公,德充帝王,樂推攸集。越俶唐、虞,降暨漢、魏,靡不以上哲格文祖,元勛陟帝位,故能大拯黔黎,垂訓無窮。
晉自東遷,四維弗樹,宰輔焉依,為日已久。難棘太元,禍成荊楚,幾乎宗祀湮滅。
驍雖地非秦、晉,眾無一旅,仰憤時難,俯悼橫流,投袂一麾,則皇祚克復。及危而能持,顛而能扶,奸宄具殲,僭偽必滅。誠否終必泰,興廢有期。
至於親披甲胄,光復九州,撥亂濟民,大造晉室,因藉時運,以尸其勞。
加以殊俗慕義,重譯來款,正朔所暨,咸服聲教。至乃三靈垂象,山川告祥,人神和協,歲月茲著。
僉曰:天命不可以辭拒,神器不可以久曠,羣臣不可以無主,萬機不可以無統。
率土式望,在驍一人。
驍祇承皇命,敢不欽承!畏威懷德,略是小節,顧深永懷,祗懼若厲。
遂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帝璽綬,告類于大神,唯爾有禪,尚饗永吉,祚于大寧,永綏四海!
寧王徐驍在洛陽正式即帝位,國號大寧,建元武赫,大封功臣,廢晉帝司馬德宗為溫侯,遷往溫縣。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