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就有了重擬之時,主考官們一個個叫宣著錄取的學子們考的成績就是好,他們錄取之時就是各種公平公正。
這個時候,朱元璋倘若還不知道這些個家伙目的為何,他真就是白活了。
作為擁有千古一帝稱號的朱元璋,在大怒的同時,也沒有讓自己的頭腦失去清醒,而是異常清醒的發現這是很好的切入點,改變千年以來科舉大事的切入點。
大明帝國建立之初,北方,特別的燕云十六州,可是被游牧們統治四百多年,換句話來說,沒有他朱元璋,咱們后來真被一分為二,乃至于分出好幾個也不是不可能。
在這樣的環境下,誰不知道大明帝國建立之初,北方學子因為過去的艱辛,根本不可能在科舉考試之中和江南士紳們比較。
同樣的試卷,在加上科考主觀對高下的判定,哪怕沒有這次南北榜,未來可靠,他們想要獲得名額的難度,也將遠超江南學子們。
這一比例很可能越到后期,擴大出來的比例越大,最終完全被南方學子壟斷也不是不可能。
朱元璋就是考慮到了這一點,干脆以此為切入點,直接來一個分榜。
一刀就切到了整個江士紳的大動脈之上。
而后,自然是借助這次科考學子們的抗爭,掀起了南北榜大案,雖不至于也如四大案那般人頭滾滾,卻也足夠讓整個大明帝國知曉,老龍但凡還存在一日,就沒有他們出頭之日。
說回如今宗武世界的大明帝國,科舉,自然還在繼續,只不過科考的范圍已經和過去完全不同。
不僅僅分榜,還分科。
你儒家不是牛叉嗎,那我直接將你儒家劃歸為各科之中的一科好了。
那我直接引入現代世界的教學科目好了。
哪怕百家修行體系,我老朱給儒家之外的百家也來一個各種扶持好了。
他們不是沒有反抗,可誰不知道秀才造反只有嘴炮而已?
一代人過去,你看他們還能掀起多少風浪來?
他們的骨頭,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軟。
你一棍子打死他們,他們或許還能來一個仗義死節之類的,可倘若你還給他們留一道縫隙可鉆,他們就會老老實實,低眉順目的跟隨改造。
你會發現,他們才是拋棄理學最快的一批人,一個個的,都想著別人還抱著理學各種叫宣,自己則私底下趕緊轉型,趁著別人沒有反應過來之前考上秀才舉人。
他們大多數就是這么一個德性,你任何時候都不需要高看他們一分一毫。
兩三代改造了之后,不也才有了現如今的宗武世界大明帝國嗎。
老朱這么一個對皇權看得比誰都重的家伙,不也將內閣搞了起來?
不也將諸多政務交給了自己搞起來的內閣了嗎?
思維的沖擊,一旦出現,就無法逆轉,你就只能超前看,跟隨改變,否則就只有被淘汰一途。
老朱自己同樣對此有著清醒的認知。
他又不是沒有閱讀過后續大明歷史,豈能不知道他的子孫完全不可能和他一樣精力充沛,什么大事小事都管得過來,豈能不知道他的子孫后代根本不可能擁有他一樣的威望,任何事只要自己愿意推行,就一定推行得下去。
豈能不知道自己搞出來的皇明祖訓,未來反而成為了自己子孫后代最大的阻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