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粉終于是研磨到了尤振武滿意的程度,于是在行伍操練結束之后,他親自動手,按照比例,將石墨粉和粘土混合在了一起,然后在他的指導和監督下,兩個十里八鄉之內最好的瓦匠,將其反復糅合、摔打,使兩種材料更好、更完美的結合
晚間,大明第一個,不,是華夏第一個石墨粘土的坩堝,制作完成。
所謂的坩堝,長三十厘米,寬十五厘米,圓柱形,頂上開口,全部手工,制作的極其精細,放到陰涼通風處,徹底陰干之后,就可以使用了。
使用時,將晉鐵放置于坩堝之中,使用坩堝架,置于擴大的方爐之中,焦炭加熱四個小時,達到1600攝氏度,因為有坩堝的隔絕,炭火并不直接接觸鐵水,也就是說,煤炭的碳成分,不會進入到鐵水之中,從而連續高溫之下,產出成分更加均勻、雜質更少的“熟鐵”,也就是鋼。
其實這個技術并不復雜,其關鍵的核心就是耐高溫的坩堝的制造。
完后用長夾剪把坩堝取出,將熔化的鋼水注入鑄模之中,冷卻之后就成為了鋼錠。
一次可出十斤鋼,每天兩次。
也就是說,一個坩堝一天可出二十斤鋼,在現代人看來這十分的少,但對眼前的中衛所,對大明來說,卻是劃時代的意義。
尤振武的歡喜溢于言表。
眾人都不明白,為什么在少千戶得了右方伯夸獎,絲毫不喜,一個粘土做成的小玩意,卻高興成這樣
石墨坩堝制成的同時,第一根銃管也制作完成,老劉頭親自將打造完成,剛剛冷卻的銃管呈到尤振武面前,尤振武正色接過,仔細檢查。
雖然還沒有鉆孔,只是一個半成品,但其間的精致和用心,卻已經是清楚可見。
尤振武拿出自己制作的尺子,仔仔細細的量過銃管的長短口徑因為他事先吩咐過,所以老劉頭打造的這根銃管,比大明制式的鳥銃銃管要略長一些,口徑不變,總體份量稍有增加。
為什么要加長銃管因為銃管越長,火藥在銃管里燃燒的越充分,推力越大,射程也就更遠。
當然了,銃管越長,對銃管質量的要求也就越高,也就越容易發生炸膛的危險,不過尤振武并不擔心,有了坩堝,可以煉出鋼水,解決了鐵質問題,解除了銃管制造的最大制約之后,后續的問題就都是小事情了。
仔細檢查之后,尤振武微微點頭在沒有機床的時代,只憑人力鍛打,就造出如此精致的銃管,已經是相當不容易了。
見少千戶滿意,老劉頭微微松口氣,臉上露出了笑。
“很好,以后我中衛所所有的銃管,都以此為標準。長一絲不可,短一絲亦不可,質量標準為第一,寧缺毋濫。”尤振武道。
老劉頭躬身“是。”
尤振武對周運“周僉書,質量標準的把關,我就交給你了。”
周運拱手“少千戶放心,屬下必監督不輟。”
尤振武從抽屜里取出一卷紙,遞給老劉頭,鄭重無比的說道“只有銃管還不行,還需要有配套的幾個零部件,如此才能形成完整的鳥銃。這是我畫的一張零部件的草圖,你帶人研究,琢磨琢磨,盡快開始打造。”
老劉頭雙手接過了,仔細一看,然后臉上又露出了驚訝之色。
作為老匠人,他一眼就看出,少千戶草繪的,并不是他印象里的鳥銃。工部的鳥銃,包括現在孫傳庭軍中現在使用的,都有火繩,通過火繩點火,引燃火藥,繼而擊發鳥銃,但少千戶的圖紙里,卻沒有火繩,只是在銃管尾部,簡單的畫了兩個奇形怪狀的器物,其中一個彎曲如小錘子,也不知道是什么玩意,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