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尤振武和二叔,去病去往劉家。
作為綏德大儒,劉家也算是綏德本地的名門望族,前后大院,三進三出,劉家老爺子劉彝鼎這些年已經不怎么出來見客了,但聽兒子說,來了榆林的貴客,他還是出來相見。
賓主盡歡。
尤振武對老爺子的印象非常好,雖然年近古稀,身子骨已經不行,但說到眼下的局勢,說到河南的流賊,說到遼東的建虜,依然是激動不已,口喊殺賊。翟去病大聲附和,又恰到好處的說了一番好話,巧妙的為老爺子帶上了一頂高帽。
老爺子笑的合不攏嘴“好好,就數你好。”
轉對劉廷夔說道“你去涇陽的事,我準了,見了葵心先生,代我向他問好。”
第二日清晨,尤家一行早早動身,連著劉廷夔,往西安而去。
沿著官道,一路要經過綏德州,清澗縣,延川縣,延安府,甘泉,洛川,黃陵,耀州,富平,三原,涇陽,咸陽,最后到西安府。
尤振武一邊走一邊看,不時還會取出紙筆,詳細的記錄。
看城池,看地形,看軍情,思索戰事發生之后,可以扼守的據點。
此外還有最最重要的一點,看民生。
自崇禎元年以來,或者說,唐宋以后,關中的條件就變的惡劣,無法承載過多的人口,也就不再適合作為國都之所,不過總體來說,陜西關中依然還是富饒地,但因為小冰河氣候,到了明末時,陜西陷入了巨大的災荒之中,當然了,不止是陜西,整個大明從南到北,都陷入了極端氣候和無窮無盡的災亂之中。
史書上三個字“人相食”。
明末陜西旱災不斷,其中災情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兩次,分別是“天啟二年至思宗崇禎二年,大旱不雨”,“崇禎十三年河南陜西大旱,斗米千錢,人相食。草木皆盡。”
因為這兩次大旱災,民不得生,災民揭竿而起,第一次引發大規模的農民起事,第二次則使剛剛平息的局面,忽然又演變成了大亂。
現在是崇禎十六年,災情已經有所緩解,但道路的白骨依然可見,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依然是百姓的常態,可謂是民生艱辛,苦不堪言,尤振武默默看著,心痛的快要縮成一團。
不經歷亂世,不親眼目睹,就無法理解史書記載的殘酷。
人相食三個字簡簡單單,但卻重逾千斤。
天災是不可避免的,人們能做的,就是豐年倉儲,災年賑濟,大明的問題就在于,豐年也只是勉勉強強,到了災年,那就空倉空府、無計可施了,歸根結底,還是大明的財稅制度出了大問題,明太祖朱元璋創立明朝,賦稅采用最低標準,各省各府定量收取,官員俸祿微薄,士兵用衛所,又因為極端厭商,將商人定為賤籍,商業稅幾乎沒有,他妄想用極少的銀錢,維持一個龐大帝國的存在。
這一點,從根子上就錯了。一來違反人性,充滿小農思想;二來走了回頭路,缺乏長遠的眼光,若不是張居正財稅改革,說不定都熬不到崇禎年,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