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振武急忙進入小院,又登上三層石階進入節堂,當看到一個身穿緋袍的二品官員正坐在廳堂中時,他拱著手大聲稟報“榆林中衛所千戶尤振武參見督師大人”進到門里,單膝跪下行禮。
這套禮節,來之前尤見田反復叮囑,尤振武牢記在心,沒有疏漏。
此時的孫傳庭剛剛被加督師,領兵部尚書銜,所以尤振武稱督師。
比起總督,督師要略高一點。
“起來吧。”
聽見一個微微沙啞、透著疲憊的聲音。
尤振武起身,目光微抬,看向聲音的來源處。
廳堂正中,掛著一方黑底金字的匾額,上面的四個勁書大字,邊塵不驚,在廳堂燭光的掩映下,熠熠閃亮。
邊塵不驚之下,一個官員在案后端坐。
緋色的二品官服,五十多歲的年紀,國字臉,鼻直口闊,眉宇間隱隱有威,頦下是濃密的短髯,但一半都已經花白,燈籠光亮之下,他鬢角的頭發,好像也白了很多。
尤振武心中震動這就是大明朝最后的柱石,風雨中獨撐大局,傳庭死,明亡矣的三邊總督孫傳庭了。
孫傳庭,字伯雅,號白谷,代州鎮武衛山西代縣人。萬歷四十七年中進士,先做永城知縣。天啟初年進京任職,受封吏部主事,升為稽勛郎中,兩年后,因不愿和擅權攬政的魏忠賢“閹黨”同流合污,辭官回鄉,賦閑近十年之久。
崇禎八年還京任職,歷任吏部驗封司郎中、順天府丞,崇禎九年調任陜西巡撫,招募三千勇士,很快穩定陜西局勢,其后連戰連捷,無有一敗。崇禎九年七月十五日,更是俘獲高迎祥。
到崇禎十年初,關中地區的流賊全部被他肅清。
崇禎十一年,孫傳庭和洪承疇相互配合,設下埋伏,在潼關南園擊潰李自成,李自成僅以身免。
其后,建虜入塞,孫傳庭赴京勤王,在盧象升戰死后代其總督,統領各鎮援兵,建虜退走之后,崇禎帝的寵臣,時任兵部尚書楊嗣昌欲將秦兵留在京畿,防備建虜,孫傳庭以為不可,說秦兵思鄉,久之必亂,和楊嗣昌發生激烈的爭執,但終究敵不過楊嗣昌,被任命為保定總督。
日夜憂慮之中,孫傳庭左耳失聰,又因為和楊嗣昌的意氣,所以請求辭職。
監軍高起潛進獻讒言,崇禎帝大怒,將孫傳庭下獄。
這一關就是三年。
崇禎十五年,孫傳庭從昭獄獲釋,任陜西三邊總督,在崇禎帝催促下出潼關進剿李自成,在郟縣之戰中敗退陜西。崇禎十六年加督師、兵部尚書銜,在兵馬沒有練成、糧餉不繼的情況下,被逼再次出關進剿李自成,先期擊敗李自成,一連數勝,收復洛陽,但隨后天降大雨,十幾天不停,孫傳庭糧盡退兵,結果潰敗,不久后陣亡于潼關,享年五十一歲。
孫傳庭死后僅五個月,李自成就殺到了京師,因此明史有“傳庭死而明亡矣”之說。
前世里,尤振武每每讀到孫傳庭,都有痛徹心扉的感覺。
孫傳庭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悲劇英雄。
有力難伸,壯志未酬,孤臣無力可回天,可能是他最好的注解。
這一世穿越而來,尤振武最想見到的就是孫傳庭,因為就歷史看來,孫傳庭并非完全沒有勝機,只要他能頂住壓力,在收復洛陽,對朝廷小有交代之后,穩扎穩打,躲過九月的大雨,未來擊潰李自成,并非不可能。
因此,就實際來說,示警、說服孫傳庭,其實比練兵制造自生火銃更重要。
“想不到尤千戶如此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