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瑞和王守奇也都震驚。
尤振武面色嚴肅的解釋道“此去潼關三百里,途中難保不遇盜賊,銃躺在箱中無用,握在手中才能殺賊等到了潼關,再將火銃交給他們也不遲。”
武尚忠也并不是反對,只是擔心尤振武事后被追責,聽尤振武這么說,他還是不放心“事關重大,你可要想好了。那些接收查驗的軍需官,可是刁鉆的很。”
尤振武笑道“軍需官問起,我自有答復。就這么定了。”
帳篷搭起來的時候,拉水的馬車也回來了,隨即燃起篝火,用鐵壺燒水這是尤振武定下的規矩,不論日常操練,還是行軍打仗時,但有條件,士兵們都要喝開水,因此,每日燒開水,喝開水,是中衛所軍營的必備,今日也不例外。
“立正”
這中間,張旺、朱喜貴馬化龍等旗長大聲下令,火銃兵一一出列,很快就列成了三排整齊的縱隊。
一百火銃兵,詹帽箭衣,綁腿布鞋,一個個都站的筆直。除了前面的十個人扛的是自生火銃,其他都是長槍長刀的冷兵器,即便手中持的不是他們平常操練最多、最趁手的兵器,但其間的精氣神和直面的壓迫感,也壓過普通的官軍許多。
雖然是遠途來到西安,但三百新兵在西安城外扎營其間,日常操練和在榆林之時相比,一點都沒有減少,早操加上晚操,中間格斗技能加體力,飯后還有戰術課,尤振武給他們排的滿滿,不容他們有一絲一毫的懈怠。
不同的是,這段時間,營中伙食非常的好,李赫然隔三差五的送米送肉,不虧待女婿的隊伍,尤振武本人大婚,又買了豬羊肉,最后也都送到了營中。
很多軍士都說,這些天就像是過年一樣。
加上在今日早上,新發了棉衣,又發了第一次的餉銀,棉衣穿在身上,暖和,銀子揣在兜里,暖心,所以沒有人有怨言,所有人都士氣高漲。
目光掃過,尤振武還算滿意。
隨后,火銃兵列隊從他面前走過,他拿起箱中的自生火銃,一一授予他們。
“銃是你們的命,多保養,多珍惜。”尤振武道。
“銃在人在”
火銃兵高聲。
領到銃,每一個人都是喜不自禁,摸了又摸,瞄了又瞄,銃是他們的膽,也是他們的面,手中沒有火銃,還稱什么火銃兵
從現在起,他們終于可以昂首挺胸,和其他火銃兵、以及長槍兵刀盾兵并列了。
自生火銃不但戰時射擊,平時更需要保養,火銃保養在明軍傳統中一向不被重視,甚至是忽略,這也是明軍火銃常常炸膛的原因之一,除了火銃本身的質量,不善保養,甚至是不保養,拿起來就用,用過了就丟,是另一個重要原的因。身為穿越者,尤振武十分明白這一點,為了避免此中弊端,從長樂堡新兵營成立的第一天起,尤振武就制定了嚴格的保養制度,誰的銃誰負責,隊長旗長負責檢查,保養不到位,輕則處罰,重則斬首,隊長旗長都得牽連。
尤振武說的明白清楚,這一點是沒有任何含糊的。
火銃兵在領到火銃的同時,也是領到了責任。
自生火銃之后,一人再領了十發的紙包彈和兩個彈藥壺。
為什么兩個火藥壺
因為一個裝紙包彈,另一個則是要沖作水壺用。
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火器廠別的沒有,但火銃兵使用的火藥壺,庫房里卻還是有一些的,尤振武干脆將它們全從庫房里面拉了出來,以運送潼關的名義,在這里“私分”了。
火藥壺沖作水壺,其實不合適,又貴又小,但非常時刻,尤振武只能芟繁就簡了。
火銃兵兩個壺,其他士兵,一人只發一個水壺。
一切都多虧了火器廠,如果是長樂堡自己造,炸鍋賣鐵,短時間之內,也造不出這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