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散去,尤振武回到后堂,李文英命丫鬟擺了幾個小菜,又一壺好酒,和尤振武邊喝邊聊,末世亂,軍旅苦,尤振武久在軍中,生死成敗,每日高壓,即便是年輕,卻也時時感到疲憊,只有回到家中,回到妻子面前,他才能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
燭光下,李文英粉頰微紅,輕聲說了一個消息,尤振武聽罷大喜,幾欲跳起來,一把抓住妻的手,笑道:“你瞞的我好苦,現在才讓我知道。”
李文英笑:“豈不知,不到三月不能說嗎?”
尤振武大笑:“我倒是忘記了。”
如此,在這個時代又多了一份記掛和牽盼,亦多了一份責任與勇氣。
第二日,正是十月初十,消息傳來,說,定都北京以后,小皇帝順治任命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多鐸為定國大將軍,兩人分別領軍,分南北兩路,攻擊闖軍和明室,阿濟格為北路,在攻下太原后,他本人于太原停留頗多,但他派出的前鋒部隊,固山額真葉臣,在平定山西全境之后,卻馬不停蹄的從大同出兵,往榆林殺來。
南路的多鐸打著南明自立,于禮不合的借口,原本是要討伐江南,不過由于闖軍在河南懷慶府強力反擊,奪回了幾個州縣,在北京遙控指揮的多爾袞覺得情況不對,如果任由闖軍反擊,說不定其會恢復元氣,對清軍造成威脅,于是他急令多鐸暫緩南攻,轉攻陜西,和阿濟格合力,先拿下闖軍再說。
就歷史的發展來說,多爾袞此番改變,極為重要,面對兩個敵人,他選擇先攻擊闖軍,因為南明諸將“各自傭兵,擾害良民,自生反側”,對于恢復北方,幾乎沒有念想,如果清軍攻擊闖軍,他們自會坐觀其成,不會襲擾,但如果清軍先攻南京,闖軍說不定會襲擾其后,再者,建虜入關,本就是打著為崇禎帝復仇的旗幟,先解決闖軍,更能占據道義高點。
尤振武得到消息,自然知道從大同出發,出現在鄂爾多斯草原的并不是阿濟格的北路主力,而是先鋒固山額真葉臣。
葉臣,完顏氏,乃是建虜軍中一員悍將,此時他在山西河南,已經先后唐通董學禮和李際遇,唐通和董學禮是先投降闖軍,繼而又投降清軍,但李際遇不同,李際遇是大明朝廷任命的河南總兵,趁著天下大亂之時,在河南聚攏了不少兵馬,史載,一府二州十二縣,大小山寨千余,兵二十萬,但這么多兵,面對建虜區區幾萬兵馬,他還是投降了,以二十萬大軍投降幾萬,李際遇可算是古往今來第一人了,不過他也沒有什么好下場,順治四年,卷入王道士案,被誅殺。
建虜得了這許多兵馬,精壯編入綠營,老弱遣散回家,實力大增,現在其兵鋒直指闖軍和榆林軍。
幾日間,消息不斷傳回,確認了有建虜兵馬正往榆林殺來的消息,榆林由孫惠顯鎮守,城池堅固,上下一心,城中糧草也充足,當日闖軍十幾萬人馬,李自成親在城下,都不能動搖分毫,而經過那一戰,榆林城墻多加修繕,城池更加堅固,守軍也更精銳,因此尤振武并不擔心敵人從北面來,他擔心的待到進入十一月臘月之后,氣溫降低,黃河冰封,建虜渡河之時,可就不需要船只,不需要選擇什么渡口了,馬踏冰河,從許多地方他們都能渡過黃河。
那一來,榆林軍面對的壓力就會增大。
歷史上,清軍并沒有能攻破高一功守衛的榆林和李過鎮守的延安,但建虜大軍繞城而過,直撲西安,闖軍腹背受敵,不得不放棄潼關,從西安撤走。
而陜北的高一功和李過也因為被切斷了和李自成的聯系,最后只能往西撤退,和黨守素匯合后,穿越鞏昌等地,往湖廣和李自成匯合,可惜還沒有匯合,李自成就死在了九宮山。
回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