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這座草原上的明珠。
在虎字旗的修繕下,外城擴大了一圈,原本用來存放商隊貨物的地方,此時全部成了軍營。
張洪把第三戰區不少戰兵都安置在了這里。
除了孫傳庭帶走了部分戰兵去把守各處的工坊,第三戰區剩下的兵馬,大部分步卒戰兵都集中在了青城。
張洪站在青城的城頭上,看著出現在青城四周的蒙古騎兵。
在知道蒙古聯軍和清軍聯手準備南下的時候,他便決定了堅清壁野的策略,不與來犯的敵人正面交戰。
借助城池和墩堡,以逸待勞。
不管是蒙古聯軍,還是清軍,他不相信這么多大軍聚集在這里,能夠堅持太長時間,單單糧草就能夠把這么龐大的一支軍隊拖垮。
而且他還不用擔心敵人的這支大軍會南下攻打長城以內的地方。
草原上只有青城和少數的幾座不大的城池,剩下的都是墩堡,數量也有限,可靠近長城就不一樣了,很多明時就存在的邊堡,越過了邊堡又是一座座城池,威脅性比青城這邊更大。
敢南下邊堡那才是真的有來無回。
“這幾日城外不斷有蒙古騎兵出現在城外,看樣子蒙古人快要忍不住動手了。”師正高忠云在一旁開口說道。
一旁的張洪笑了笑,說道:“不打過一場,敵人怎么可能甘心退兵,參謀部那邊不是早就推斷過了,開戰就在這幾日。”
“我擔心的是豐州城那邊,他們那里雖然修了棱堡,可城中的守軍數量太少。”高忠云面露擔憂。
豐州城離青城很近,又是一座小城。
第三戰區得知蒙古聯軍和清軍即將來犯的時候,也曾考慮過要不要放棄豐州城,畢竟豐州城太小,駐扎不了太多的兵馬,一旦被敵人圍攻,無法保證豐州城內的守軍能夠堅持多久,甚至很大可能會城破。
不過,在多番衡量下,張洪還是決定留下這座豐州城,用來幫助青城分擔壓力。
之所以這么做,是源于對豐州城的信心。
豐州城與其他的墩堡不同,城外多出的一圈舊城墻可以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使騎兵無法直接威脅到內部的棱堡。
而棱堡上的守軍卻可以借助大炮不斷地攻擊那些想要越過舊城墻的敵人,甚至敵人選擇扒城墻也不怕。
扒城墻的過程中,一樣可以在棱堡上進行攻擊,并且因為有城墻的存在,還可以拖延蒙古聯軍和清軍的時間。
蒙古聯軍和清軍對大明作戰更多的是依靠搶。
搶到東西還可以自然可以繼續堅持下去,可要是搶不到東西,自己就會率先堅持不下去撤軍。
蒙古聯軍就算帶了一些牛羊作為大軍的消耗,又能堅持多長時間。
至于清軍那邊就更可憐了,虎字旗的情報系統早就傳回消息,清國在斷了從明國獲得補充的這條路后,就已經無法連續發動戰爭。
清國境內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邊緣,開始有大量的底層百姓外逃,就像老奴晚年時候那樣成批成批的逃離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