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hcb,則依舊保持對夸克的觀察,以收集更多的強子,或者以求發現新的粒子。
四個探測器都有自己的任務安排,徐川思索了一下后,在aice的實驗上畫上了一個圈。
他對這個很感興趣。
重建“大爆炸”之后的宇宙初期形態,這實驗光是聽一下就讓人能激動到渾身顫抖。
,華國研究區,金陵大學的辦公區,陳正平正帶領著幾名項目組的人對手中的數據進行著分析。
“希韶,你那邊的工作做的怎么樣了,大概還需要多長的時間。”
辦公室中,陳正平端著保溫杯喝了一口杯中的溫水后詢問道。
聽到詢問,齊希韶搖了搖頭,道“這次的數據遠比我們之前做過的分析要更加復雜,我暫時還找不到一個方法壓低次級輕子及誤重建輕子引起的本底事件,也找不到頂夸克與希格斯粒子湯川耦合的直接證據。”
“它可能就隱藏在這些數據中,但我們找不到。”
聞言,陳正平忍不住捏了捏眉頭。
如果是這樣的話,這次的實驗就有麻煩了。
在2012年希格斯粒子被發現和公開宣布后,希格斯粒子的出現填補了標準模型的最后一塊,但無法解釋暗物質暗能量。
所以人們希望找到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來解釋這些現象。
而標準模型中包含一些實驗可測量的參數,如果實驗測量值與標準模型符合,就意味著驗證了標準模型,如果與標準模型不一致,就意味可能包含新物理。
在標準模型中,希格斯粒子具有特殊的性質,它是其它粒子獲得質量的原因,費米子和玻色子都通過希格斯機制獲取質量。
所以研究希格斯粒子的具體物理性質依舊是hc實驗的一個重要課題。
而hc最重要的兩個實驗裝置的ats和s實驗裝置的主要研究對象便是希格斯粒子。
從希格斯粒子發現至今,ats合作組收集了超過500萬個希格斯玻色子數據,從而實現了更高精度實驗測量和對理論更為嚴格的限制。
最先在hc實驗上發現希格斯玻色子是通過zz,γγ和衰變過程,完美展現了希格斯與規范玻色子耦合。
2015年首次觀測到希格斯與第三代輕子陶子t的湯川耦合。
而今年,他帶領的項目組申請了希格斯與第三代重夸克頂夸克t和底夸克b的湯川耦合。
這一部分毫無疑問相當重要。
但重要的東西往往并非一家人在研究,和他們一樣,申請了這部分的科研實驗的大學和機構還有另外兩個。
一個是來自米國的左治亞理工學院,另一個則是來自澳洲的澳洲大學。
這兩個對手都相當強勁,在世界大學上的排名比南大都要高不少。
所以他們的研究時間很緊,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做出成果的話,恐怕這次的對撞數據中的價值就會被對方挖掘一空。
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