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是霍奇猜想,七大千禧年難題。
當然,更重要的是解決這個猜想帶來的影響和地位。
盡管菲爾茲獎在名氣上比不上諾貝爾獎,但一名菲爾茲獎得主,無論是放到國內,還是放到國外,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家大學或者科研機構會拒絕他的加入。
而在國內,這份影響力就更重了。
首個華國籍的菲爾茲獎,其影響力和意義比尋常獎項更勝一籌。
如果不是徐川過于年輕,甚至有想法擴大本身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當然,不是封建迷信那種,而是去盡力的擴大知名度,將其打造成類似于學術模范般一類的人物。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無論是哪一方面出現一個世界頂尖的學者,都能極大程度的提升國家與民眾的自信力,也能在對應領域帶動整個學科的發展。甚至衍生到其他領域中去。
而對于來說,在基礎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目前太需要一個這樣的人了。
此前回國的都一度被推上過神壇,但受限于方方面面最終還是放棄了。
如今一個更合適的人選出現了,怎能不讓人心動。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中,徐川喊了個家政清理了一下自己的別墅。
這棟別墅是他稱為普利斯頓高等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后普林斯頓的福利待遇之一。
另外的待遇還有薪資,而且是兩份。
一份是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正教授,年薪是六十萬米金。
另一份則是來自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終身研究員,年薪是四十萬米金。
兩份薪資合計起來一共是一百萬米金,換算下來,他的年薪差不多有七百五十萬。
這還僅僅是單純的工資,此外還有各種其他的福利。
比如科研項目資金,購房補貼、績效補貼、津貼、項目提成等各種補貼。
相對而言,這份工資待遇很驚人了。
哪怕他證明了霍奇猜想,但身上的榮譽其實也并不算很多,在數學界最頂尖的兩個一個是克拉福德數學獎,另一個則是晨星數學獎。
就算是明年的菲獎他能夠穩定拿到,但對于菲獎而言,也有一個很好的對照標準。
比如陶哲軒在2006年拿到菲爾茲獎后,加州大學為了留下他而開出的工資待遇也不過是八十萬米金的年薪而已。
八十萬米金的年薪,聽起來相對于一名菲獎得主來說似乎并不多的樣子。
但這個數字其實已經很不錯了,畢竟這是現實,不是某β乎人均月入過萬,也不是某音,人均年入百萬。
事實上,在國內,月入過萬的人僅占據百分之零點五左右。
按照十四億的人口來算,人數僅僅只有七百萬。
七百萬對比十四億。
這個比例其實是相當小的。
而網絡上人均月入過萬,年入百萬,只不過是互聯網的放大效應而已。很多你以前根本就看不到,或者無法了解的東西在網絡上你現在都能刷到了。
再加上大數據推算等服務,以至于會上網的人網友會產生一種錯覺。